第135章 超级航母-第2/4页





    在理论上,建造设计只需要完成75%,就能够开工。

    虽然这名军官同样提到,这种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并没有达到10万吨,但是在提交给首辅与论议两院军事委员会的报告当中,军情局的官员耍了一个小手段,用的以2000磅为基准单位的短吨,而不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吨,更加不是以2400磅为基准单位的长吨。这也算是帮了海军的大忙。

    1短吨仅0.907标准吨。

    这么换算,9万多吨的大型航母边成了超过10万吨的超级航母。

    一番折腾下来,在新历137年的第二季度,论议两院通过了由首辅提交的提案,超级航母的设计工作正式启动。

    关键就是,必须在纽兰海军之前动工建造!

    留给舰船设计师的时间,1年都没有。

    如果重新设计,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是几十万张设计图,就能让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忙活好几年。更何况,重新设计肯定得听取军方意见,按新的战术标准确定具体性能指标。

    所幸的是,不需要重新设计。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的首席工程师,依然是赵禹。

    其实,“薛远征”级就是赵禹的最后一个作品。

    为了及时开工,赵禹提出了一个取巧之法,在“陈炳勋”级的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来完成超级航母的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就是进行简单的放大处理,先把吨位提上去。

    其实,这也是最简单的部分。

    “陈炳勋”级的基础本来就不错,而且满载排水量超过了8万吨,飞行甲板的尺寸足够运作40吨级的舰载机,帝国海军航空兵在短期内不会谋求更大的舰载机,也就不用对飞行甲板动大手术。

    这样一来,舰体长度基本确定了下来。

    具体布局同样不用大改,第二批“陈炳勋”级对飞行甲板的布局做了调整,已经相当完美了。

    至于提高吨位,其实就是增加舰体宽度与吃水深度,扩大舰体内部的可用空间,并且改善内部的舱室结构。关键是,利用扩大的舰体,安装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并且扩大弹药库与燃料舱。

    总而言之,在保持载机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多出来的2万吨能解决“陈炳勋”级存在的性能短板。

    正是如此,只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就完成了设计工作。

    随后,论议两院批准了第一批3艘的建造合同。

    在新历128年4月,“薛远征”号在浦州造船厂铺设第一块龙骨。

    第二阶段,就是对初始设计进行改进,解决存在的问题。

    因为“陈炳勋”级的设计已经相当的完善,特别是在总体舰型没大的问题,所以第二阶段的设计工作,并没有对“薛远征”级的外形做出大改,主要集中在内部,而且都是小范围改动。

    要说的话,主要针对的是各个子系统,尤其是动力系统。

    第一批3艘“薛远征”级的标准排水量接近8万吨,满载排水量刚好超过10万吨,配套的4台蒸汽轮机,输出功率仅有30万马力,只比“陈炳勋”级提高了2万马力,远远算不上强大。

    关键还有,“薛远征”级的舰体更宽,吃水也更深,航行阻力远大于“陈炳勋”级。

    虽然“薛远征”级采用的蒸汽弹射器更加先进,消耗的蒸汽更少,在作战航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