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长途奔袭-第2/4页





    首先杀到的不是MG-29前线战斗机,而是部署在大后方的MG-31截击机。

    大概是一直盯着东边的战斗,没想到帝国空军会在同一时间,耗费这么大的力气在墨海方向展开行动,所以直到“战-11B”飞到第聂伯河上空,这些号称是“全球最先进”的重型截击机才紧急升空。

    结果就是,分成3个批次的24的架MG-31都没能在交战前完成爬升。

    对截击机而言,没及时完成爬升,非常的要命。

    MG-31是典型的高空高速截击机,其优势是在20000米以上的高空,以接近3马赫的速度发起突击。

    在制空战斗机通常活动的高度上,MG-31反到没有优势。

    比如在15000米高度上,MG-31的最快速度就只有2.5马赫,而“战-11B”靠更大的推重比,能飞到2.5马赫以上。

    此外就是,MG-31是重型截击机,几乎没有格斗空战的能力。

    哪怕能够挂载像R-60与R-73这类的格斗导弹,也只是在近距离上拦截轰炸机,而不是用来跟战斗机空战。

    其实,没有哪种截击机是为空战而生。

    所有的截击机,采用的都是快进快出,以及高来高去的战术,往往都是在数十千米之外发射导弹,然后就转向返航。因为近距离交战的概率非常低,所以有一部分截击机甚至取消了机关炮。

    这20多架MG-31在完成爬升前,与“战-11B”机群的距离就缩短到200千米。

    大概担心跟“战-11B”遭遇,MG-31在100千米之外就发射了R-37远程空空导弹。

    要说的话,这种导弹是MG-31最值得炫耀的东西。

    R-37的射程超过了100千米,而KK-12A只有80千米。

    在理论上,能够与MG-31对射的,只有同样装备远程空空导弹的“战-9”,以及纽兰海军的F-14。

    面对从100多千米之外发射导弹,并且转向撤离的MG-31,“战-11B”的飞行员都恨得咬牙切齿。

    可惜的是,也只能望空兴叹。

    至于超远程拦截的效果,基本上为零。

    R-37针对笨重的轰炸机,而不是敏捷的战斗机。

    虽然拥有超过100千米的射程,在理论上甚至能达到180千米,但是R-37的机动性能并不是很突出,其弹道末端的最大过载还不到20G,因此战斗机只需拉出高G机动,就能够甩掉这种导弹。

    这20多架MG-31发挥的价值,其实就是逼迫2个中队的“战-11B”分散规避。

    此外,以当时情况,这些MG-31很可能是去搜寻与拦截轰炸机,只是在升空之后没能获得地面指挥中心协助。

    道理也很简单:西陆集团没有在该方向上部署大型预警机。

    虽然防空雷达发现了“战-11B”机群,也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但是并没有探测到当时还在墨海上空的“轰-9D”机群。因此就算推测出“战-11B”是护航战斗机,也无法确定轰炸机的方位。

    最多只能认定轰炸机在护航战斗机的后方。

    MG-31的大功率火控雷达,对轰炸机这类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在理论上就只有300千米。

    其实,这也是“战-11B”机群飞到“指-8C”前方300多千米的关键所在。

    如果“战-11B”的前出距离不够,后面的“指-8C”就有可能被发现,并且遭到MG-31攻击。

    以“战-11B”的性能,未必追得上MG-3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