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集体收入添一笔-第2/3页





    节假日又碰上好天气,向荣新就派社员过来开张。

    为了争这个名额,个别几个妇人吵得可凶了,差点还为此打起来。

    也不怪她们斤斤计较,看摊的活和代销点上班差不多,不累,还能挣六七个工分。家里有老人、老人耳不聋眼不瞎又走得动的路,谁不希望来看摊子。同样挣六个工分,看摊轻松多了。

    向荣新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上岁数的老人来接这个活。可两个大队加起来,符合条件的老人也不少啊,这不就争起来了。

    最后是抓阄决定——愿意来看摊的老人参与抓阄,根据抓到的序号排队看摊。按月轮,这样谁也不吃亏。就算今年运气不好,轮到大冬天或是大夏天,但来年就可能轮到春秋天。

    如此一来才消停。

    小卖部里的货品挺简单,主要就卖一些代销点里有的现成吃食,另外再煮上一锅茶叶蛋、蒸上一笼米糕或馒头。

    门口搁个大茶桶,两分钱一碗热茶。

    不过对斜对面站岗的卫兵是免费的。即便卫兵极少会主动过来讨茶喝,但这样的做法,让向荣新受到了下乡考察的县级领导干部的表扬,开大会时不止一次称赞雁栖公社“拥军”、“爱军”的做法,还给拨了一小笔的奖励金。这让向荣新一度走路都带着风。

    小卖部还卖瓜果,具体卖什么却得看季节。天热卖西瓜、菜瓜、黄金瓜,天凉卖甘蔗、金桔、大红柿。

    这几年随着知青以及身强力壮的年轻社员日渐增多,——半大小子们终于成壮劳力了,公社陆陆续续开出了上百亩荒地,可算是把能利用的角角落落都利用起来了。

    向荣新常和萧家几口人唠嗑,知道城里人稀罕时令瓜果,因此特地腾出几亩专门用来种西瓜、甘蔗、苹果、梨。

    苹果、梨这些果树,除了栽下去的头一年需要经常维护。等栽活就轻松了,不像地里的庄稼需要天天去伺候。只需三不五十去浇浇水、瞅瞅长没长虫就行了。到第三年开始,就等着结果吃果子了。

    而且果树种在山脚、河边,不占良田,灌溉有山溪、河水;附近的人家还把鸡啊鸭啊的放养在果树下,连施肥都省了。

    因此,向荣新的这个决定,很受社员们拥护。

    雁栖公社的集体收入又多了一笔进项,这笔进项除了用于公家开支,结余到年底按人头分给各家。

    不仅有钱分,夏收时别的公社分粮,雁栖公社除了分粮还分瓜;秋收也比别的公社分的多。水果除了自家吃,还能用来走亲戚送礼。

    至于甘蔗,这东西可不全用来当水果啃,副食品收购站欢迎得紧。恨不得所有公社都像雁栖公社一样,每年都往他们那拉甘蔗。他们则运去蔗糖加工厂生产白糖。白糖那可是全国范围都稀缺的好东西。

    盈芳一家出门早,到山脚时,渡轮码头的首班船才发出,呜呜的鸣笛声,打破晨曦的静谧。

    “太爷爷,大桥怎么还没通啊?通了不就直接能从大桥到县里了,大家伙儿就不需要坐船了呀。”暖暖丫头开启新一天的十万个为什么。

    老爷子拄着手杖,边走边耐心地回答小丫头的问题:“快了快了。”说着指指江对岸,“看见没,那边还有些栅栏没装上,等全部装上,大桥就通了。”

    “大桥开通,那渡轮还开吗?”好奇宝宝接着问。

    “那就不晓得咯。”老爷子笑呵呵地捋了捋胡子,“得看坐船的人多不多,不多就减少班次,少得可怜那就不开咯。不过码头还是要的。”

    “为啥呀?”

    “这个我知道。”阳阳举手抢答,“爸说过,码头不光停靠客船,还停靠货船。”

    “对咯。阳阳真聪明!”

    “是爸爸聪明!”

    “哈哈哈……”

    说笑间开始爬山。好在台阶直通山腰,走起来很稳当。

    三胞胎很孝顺,争着要扶老爷子。

    盈芳和姜心柔把他们拉住了。

    “太爷爷喜欢自己走,真走不动了有小李叔叔呢。你们还小,力气不够大,万一扶不住,都会摔下去。”

    “妈我力气很大。”阳阳不服气地高举胳膊给他娘看,“你看,我肉可结实了,我力气真的很大。不信你问弟弟妹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