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岳麓茶轩 9



    少年听那店主连着说了两遍“当真是”,只等其把话说完再行问路,待见到他又是搬凳,又是倒茶,言行客气,又带惶恐,此变突然,不知如何应对,只得依言坐下,又端碗喝茶,再看那店主时,只见其倚在桌边,只是赔笑。

    少年并不口渴,却还是硬着头皮把茶喝完,这才把碗放回桌上,那店主提壶又欲倒茶,少年忙起身制止道:“店家,不必再倒了,小生已然喝够了,店家盛情,在下心领,现下只想请问上山道路,还望店家告知。”

    那店主听完一脸歉疚,放下茶壶一拍大腿道:“哟,小人东扯西扯,可误了大爷的事了,实在抱歉得很,这去衡山派的路,小人也不知。哎!大爷问起,小人便该早早据实相告的。哎!小人这多嘴多舌的毛病可得好好改改才是,哎!”

    那店主短短几句话里倒夹着三声长叹,少年等着他说了那么多不相干的话,却未盼来想要之语,心中只是苦笑,但见那店主并非有意,歉又道得真诚,更于其处略知衡山派及孙掌门之事,实不期之获,便也不忍稍责了,忽忆起归店路上所见的那条蜿蜒小道,当时猜测那便是上山之路,便将那小道情状说与店主知道,话尾反问道:“难道那不是上山之路么?”

    那店主听完答道:“大爷,小人知道您说的是哪条道了,那条道是上山的没错,可那是乡邻们为了方便上山采野打柴开出来的,这路尽头是一片茶林,并非通往衡山派。”

    少年听到店主之话,心中微感失望,那店主瞧在眼里,只盼能帮少年想个法子,最好能帮他指个明了上山道路的人,当下只是苦苦思索。

    少年不知那店主心中所思,见其不再说话,便欲离开,道:“车至山前,何惧无路;舟缆桥头,岂谓不直!店家既然不知,小生再另寻别处相问便是,这就告辞了。”言末略一拱手。少年平日说话最爱引经据典,用以嵌言镶句,尤喜将经典成句加以变化增删,以去俗添雅或使之更符情境。这番话所引之句源于俗语,本应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少年觉其虽韵然不工,且“到”字重复,更犯他用句之大忌,故略加增改,便顿时俗气尽去,雅意幽生了。由此可见,少年之才,非止升斗。

    那店主可不知少年的这一妙化,只是觉得他所说之话的头几句有些耳熟,至于什么意思,也不大懂,与少年处了小半日,那店主已知读书人说的话与一般人大有不同,自己可不是那么容易懂的,当下也只是听着,于不涉问答关键处的不懂之处也不再细问。待少年说到“告辞”二字时,才知少年要走。那店主有心要留少年一会,却也找不到甚么由头,便也想说些“告辞”、“保重”之类的话,忽记起前面十几里处路旁又有一大道叉入山中,自己赶乡集时来回都要经过,常见有人骑马出入其间,莫非那便是上山之路,即使不是,其间也该总有知道衡山派道路的人罢,当下对少年说了。少年听完,自然十分欣喜,向那店主谢了,当即拿起包袱,去店外牵马欲行。

    那店主将少年送出门去,竟有惜别之感,眼望少年拍马驰去,直至其转过山坡方止。

    少年马快,只一刻钟,便见到了一与那店主之言相合的叉路口,遂勒马往那入山大道驰去。行了一阵,那马忽打几声响鼻,随后高扬前蹄,舒啸一声,奋力向前奔去。当马扬蹄之时,马背陡斜,少年虽执着缰绳,亦着实被吓了一大跳,险些摔下马来。少年不通马性,怎识马之此举何意,还道是其偶尔贪耍玩乐之故。

    然据《马经》所言,马之嗅觉极敏,往往于数里之外即可嗅出猛兽及水草同类之味,进而避趋,马打响鼻,只为用气冲排鼻内垢物,以求细辨气味与方向;马扬蹄舒啸,乃其欢乐之象。此马现响鼻、立啸、疾奔,当是嗅出水草或同类气味,欲往就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