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五章 风急浪险-第2/4页





    张亮恭谨道:“末将从隋末之时便是大将军的部将,一辈子都是大将军的部将,名位纵然再高,亦不敢与大将军平起平坐。”

    李绩笑道:“不说这些了,来,快与老夫见过新罗女王殿下,此次能够安然抽身,女王殿下帮了大忙。”

    张亮急忙与一旁含笑不语的新罗女王见礼。

    最后才轮到李素上前主动与张亮见礼。

    李素与张亮并不熟,当初在长安时曾经有过一段交集,不过那时张亮比较冷漠,直到李素后来与李绩认了亲之后,每逢年节两家才互送节礼,有了些许往来。

    今日张亮显然对李素热情多了,未等李素行礼躬身,张亮便抢先托住了他的双肘,笑道:“贤侄勿须多礼,听前线军报上说,此战打入高句丽都城,全因贤侄一人之谋划,老夫委实佩服得很,陛下常赞贤侄为大唐英杰,所言不虚也,果然是少年英雄,不可小觑。”

    李素急忙谦虚推让。

    张亮与新罗女王客套一阵,许久之后,张亮看了李绩一眼,神情肃然道:“大将军,末将奉旨率战船百艘停靠新罗国金城港,接大将军和诸位将士回大唐,请大将军下令将士们上船。”

    李绩点点头,帐下部将马上将登船的命令传到队伍中。

    新罗女王神情有些焦急,李绩看在眼里,笑了笑,随即道:“让所有将士卸下身上的甲胄和兵器,交予新罗国将士,然后牵马上船。”

    新罗女王闻言松了口气,忙向李绩道谢。

    很快,两万将士依令将身上的甲胄兵器卸下,码头的空地上,一时间甲胄兵器堆积如山,新罗将士们忙着整理归类,而大唐的将士们则牵着各自的战马,嘻嘻哈哈登船,码头内外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张亮这次带来的船队足有百艘,时下大唐的水师发展并不大,这百余艘战船几乎已是大唐水师的所有家底了。所谓的战船装载量也不算大,比起明朝郑和下西洋那种航母般的大船自是小了许多,不过每艘船载五百人还是足够的,两万将士加上各自的战马,百余艘船堪堪够了。

    待所有大唐将士登船之后,李绩三人与新罗女王道别,张亮下令鸣号扬帆,百艘战船满载大胜而归的将士,慢悠悠地朝南驶去。

    ***********************************************************

    李绩李素二人登上了张亮的座船旗舰,三人在豪奢气派的舱房内谈笑风生,这时李绩才问起了李世民所率主力大军的动向。

    张亮显然对主力比较了解,作为东征的偏师之一,张亮所部水师时刻与李世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主力大军的动向随时在张亮的掌握之中。而李绩所部却因孤军深入敌后,自与李世民分别后,与主力的联系便彻底切断了,直到此刻张亮说起,李绩二人才了解。

    李世民领军西撤后,路上并未遇到敌袭,泉盖苏文所率的十五万敌军被李绩所部两万轻骑死死拖在辽东城和大行城附近数百里范围内不得动弹,待到李绩领军攻下了高句丽的庆州城之后,泉盖苏文所部更是彻底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从头到尾被两万唐军牵着鼻子走,唐军主力面临的威胁从此解除,所以李世民领着主力无惊无险地回到了大唐国境线内,在营州扎营休养三日后,主力继续朝长安方向撤退班师。

    退回国境以后,主力的粮草危机也宣告解除,后方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送进军中,大军将士到达营州之前紧巴巴过了几日食不果腹的日子,倒也没出现任何变故,将士们情绪比较稳定。倒是解决了粮草问题后,程咬金等大将聚头一商量,纷纷向李世民奏请再次攻打高句丽,趁着高句丽国中内乱,对大唐来说正是大好时机,若再次攻打高句丽,其势必如猛虎入羊群,势不可挡。

    众将的请战被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否决了。

    原因有很多,将士们已现疲态是其一,若再次东进,军心必然不稳,有哗变之危,其二是此战将士折损过多,若再次征伐高句丽,纵然大胜亦大伤本国元气,如今大唐的周边邻国里,除了高句丽这个强敌外,还有吐蕃,吐谷浑,西突厥等群狼环伺,若拼着大伤元气的代价将高句丽并入版图,其余的强邻恐有进犯之举,其三则因安市城的杨万春,这个人不可小觑,用兵狡黠奸诈,麾下十万将士皆是虎狼之师,李世民和诸多将领在安市城下吃了个大亏,若唐军再次打入高句丽境内,很难说杨万春会做出什么举动,而李世民也没有把握能应付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