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桃源之旅-第2/3页





    明月一袭白衣,裙裾飘飘,可谓本色出演,因为她本身就是仙子。

    萧若水不断的为明月拍照,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若水,真希望我能长留在这里,不回天宫了。关键时,有你在身边,比什么都好。”明月忘情地说,眼里闪闪发亮。不知是喜悦,还是悲伤。

    萧若水心细,感觉到明月对他称呼的异样。他不禁暗自笑了起来。

    是啊,太有趣了,这称呼。你看,明月叫他“若水”,韵之叫他“萧大哥”,陈菁菁叫他“小萧哥哥”,这难道是巧合吗?正如女人刻意避免撞衫一样,她们三人,在称呼上也不“撞衫”啊。

    “明月,我会的,我期待着天天跟你在一起,直到地老天荒。”萧若水乘机表白。又想去搂住明月的腰,被明月推开了。

    “别这样,若水。现在时候也不早了,我们去找点吃的吧。”

    “行,我也饿了。”

    他们向村里走着,路旁摆有许多小摊,尝到旅游业甜头的壮家商人及“准商人”们,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向游客兜售芭蕉、粽子、油炸粑、雷公菜、花米饭、小鱼、水枪等。明月被花米饭迷住了,萧若水便买了一碗给她,自己则吃了一碗酸菜饭。

    倒是这花米饭很有讲究,它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每逢春节、赶花街、过小年等传统节日,壮家人都互相赠送花糯米饭,借以表达亲朋好友之间的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幸福快乐。传说在北宋中期,壮族首领侬智高带领壮族和其他民族反抗交趾掠夺骚扰。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举兵反宋,五月攻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随后数次打败北宋朝廷征剿之官兵,进逼广州城。次年正月,时任宋军统帅狄青的骑兵用“铁连耒加”大破侬智高的“标牌军”,当时的战场可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战场的土地、路边的树叶都染成了红色,侬智高倚重的黄师宓、侬建侯、侬志忠等心腹悍将57人亦战死。经此一战,侬智高无力对抗北宋。滇东南边境地区遗留下来的壮族人民,为了让后人纪念侬智高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每到节庆日子都要把糯米用植物染成红色,做成红色糯米饭,祭奠在起义中牺牲的将士。后来,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逐将红色糯米饭改为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寓意祭祀五谷改善了壮族的生活,希望来年更大的丰收。实际是为了区别纪念各民族牺牲的将士:紅色为壮族、黄色为汉族、蓝色为瑶族、白色为苗族、黑色为彝族等。经过历史的熏陶,现在的壮族花米饭,已经成为当代河口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难怪,神仙口味的明月要对它情有独钟了。

    吃过东西,两人沿河游玩。

    河的两侧,水车正“吱哑吱哑”地向田里汲水,其中有一处由大到小一字排开的“水车阵”,尤为壮观。顺河望去,渔童赤条条地驾着独木舟撒网捕鱼,成群的麻鸭、白鹅也正不甘寂寞地戏水捕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上已寻不见桃花的踪影,田野里也少了些绿意,未免令人略感遗憾。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几句诗来:“渔舟逐水爱山村,两岸桃花夹去津……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当然,较之诗人笔下那艺术化了的自然,我更喜爱脚下这片真实的土地。现在是农忙时节,村农已开始耙田插秧,吆牛声与村里的狗吠声不时应和,又平添了几分野趣。

    萧若水与明月选了一处较宽的河滩,脱掉鞋子,挽起裤脚、裙摆下到水里,玩起“打水仗”。明月因为长得漂亮,周围的人也都聚来向她泼水。明月一边开怀大笑,一边喊着“救命”躲到萧若水身后,两人都不能幸免地浑身湿透了。特别是明月,白色衣裙被水打湿,就紧紧地裹在身上,把身上优美的曲线都展示出来,甚至还点走光的危险。

    明月也意识到了,羞红着脸,急忙跑到一户人家里把衣服换了。

    两人又来到村里的一棵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大榕树下,坝美村的村长、外号叫“坝美之星”的男子,主动为他们拍照留念。

    “若水,时间也不早了。谢谢你的陪伴,今天我玩得非常开心。”明月说着,主动靠在萧若水肩上,“其实,你也该休息放松一下了。每次你出现,都是为了救人,或是执行其他任务。我很心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