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初见贾文和



    天蒙蒙亮了起来。

    随着白昼的来临,昨夜淋淋沥沥的小雨完全停了下来。

    望着东方逐渐泛起鱼肚白,一个四十余岁的男人站在院子中央,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轻轻抚着他下颌上那撮四寸长的山羊胡子,点了点头。

    中年男人面容有些消瘦,下巴尖尖,颧骨也有些突出。如果再配上一对老鼠的眼睛,倒像极了电视剧里经典的狗头军师形象。然而中年男人的眼睛却炯炯有神,如鹰眼似虎目。一双弯弯的眉毛又刚刚好中和了眼中毕露的锋芒,叫人没来由的便对他敬重三分。

    中年人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袍,儒雅之中更透露出了几分刚强。若仅以外表论断,这个人应当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明臣。但他的名字却完全颠覆了他的外表和形象。你只要知道他叫什么,就再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他叫贾诩。

    他就是贾诩!

    贾诩何许人也?对三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他都不会太陌生。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郡姑臧人氏。

    在三国演义里,他出场次数不算多。但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大事件的发生。

    毒计灭汉室,数言保献帝,一招败孟德。杀了曹操最喜欢的武将和最器重的儿子,最后归顺了孟德居然还能独善其身寿终正寝,真可以说是天下谋士之典范。

    大汉以孝廉制度推选官员。

    孝廉,意孝顺廉洁之人,由全国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入世为官。但到了汉朝后期,察举孝廉多为世族大家垄断,已经失去了其根本意义。甚至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武威郡每年只有一个孝廉名额,贾诩的家乡姑臧县因为人口少势力弱,很难染指这个名额。按理来说,出身贫寒世家的贾诩和孝廉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他终究非常人也,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和运作,他竟打败了武威的诸多二世祖,被举为当地孝廉。

    举为孝廉之后贾诩便外任为官,在官场摸爬滚打了数年之后,贾诩敏锐的察觉到大汉即将有大事发生,时局也将因此变得动荡不安,甚至会危及贾诩和家人的生命。于是贾诩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辞官,头也不回的带着一家老小赶紧回老家去。

    临走前,他好心的向那个颇为照顾他的上官提醒道:时局即将发生变化,将会有一场巨大的动乱发生,一定要有所注意有所防范才是。

    奈何上官知道他本事大,却根本不相信他这些话。

    大汉朝已经稳定了多久,怎么可能有动乱呢?

    数月之后,这个上官被攻破城门的农民砍了头。

    贾诩的预感是正确的。那一年,发生了可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媲美的农民大起义。

    那一年是大汉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

    那场农民起义,由三个姓张的兄弟掀起,他们自号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并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那场起义,就是历史著名的黄巾军起义。

    黄巾之乱过后,也发生过很多的事情。但贾诩一直赋闲在家,没有作为。这当然不是因为他已经看破了红尘,他只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足以让他一飞冲天的时机。或者说他在等一个人,一个可以给他舞台让他放手作为的人。

    苦寻多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貌似可以让他施展手脚的人——西凉董卓

    于是,他在去年投到了董卓帐下。

    他相信以自己的本事,即便想成为董卓手下的头号智囊也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却没有直接走到董卓面前表露自己过人的才华。因为他要看看这个肉墩墩的胖子,到底能不能成大事。

    于是,他在牛辅帐下担任了一个文官职位。

    一年的观察体会让贾诩知道:董卓能成事,其手段其胆量其性情都表明其能成大事!但是,能成事也必不得长久。以他的身世以他的脾性,虽能成事但也必将落败!

    为这样的人卖命,最终只会卖掉自己的命。贾诩,却恰巧是这个世间最惜命的人。

    确认过眼神,不是我要找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