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章 落魄的未来状元-第2/2页





    要求当堂对峙,赵匡胤也十分的重视,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赵匡胤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

    宋准于便殿复试,见宋准身材魁伟,神情丰茂,答辩敏捷,学识出众,仍定为第一名(状元),并任命他为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

    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而且从此大宋的进士都成了天子门生,而不是是主考官的门生。

    唐朝的科举考试,同科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

    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他们有可能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唐末的牛李党争是为明证。

    大宋朝很好的掌握了这些新晋的进士。

    所以说宋朝第一次有殿试确实和宋准有关,不知道他怎么在这里,他也不是扬州人呀,而且住到了这里,他不是应该准备会试的吗?

    想到这里赵承嗣也是换了一礼:

    “原来是宋兄,在下赵大,字纯臣是汴京人氏。”

    赵承嗣赵大郎,都是指的赵承嗣。

    现在自己说出来这个名字也不能算是欺骗他吧,纯臣本来就是他的字。

    “原来是赵兄,那么这两位是?”宋准又看了看赵承嗣旁边的两个人问道。

    既然有人问了欧阳平夷和上官青云两人也是不能没有动作吧,也是介绍了一番。

    “这两位是我的护卫,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了宋兄,不知宋兄是赴靠的学子还是?”

    赵承嗣简单了介绍了两人,然后直接询问起来,毕竟按照历史宋准现在应该在汴京参加科考,怎么在这里呢!

    “实不相瞒,我是去汴京参加礼部的举行的会试,可是遇到点麻烦,所以在扬州耽搁了,一言难尽……”

    宋准苦着脸说了一遍,赵承嗣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宋准囊中羞涩,没有盘缠去汴京了,而且这时间也快到了,所以装作是参加扬州考试的学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