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〇章 天子守国门-第2/2页





    赵承嗣看了一眼赵匡胤,见到他没有什么异常,才继续说道。

    “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已经不在我们手中,我们北方几乎是一马平川,如果真的有一天北方变得强大起来的话,他们便不费吹灰之力便会兵临大梁城下。”

    赵承嗣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情。

    赵匡胤眉头紧皱,这些他不是没有考虑过,正如赵承嗣所说,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邻居,虎视眈眈。

    如果他们真的很有可能会攻到汴京,这也是他心中想要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接着说,朕想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官家这话就严重了,这样的大事岂容我置喙,但是我的看法倒是有一点,如果让我选择都城,我会在长安洛阳还有幽州以及邓州这四个地方选择。”

    赵承嗣读的史书不少,后世一些关于都城的讨论也有不少的见解。

    赵匡胤听到赵承嗣这样说也是很疑惑。

    要说洛阳和长安,自然不用说,赵匡胤本来就打算先洛阳后长安,各种优缺点也自信分析过。

    就连邓州也说的过去,因为在历史上邓州曾经有好几次差一点被选为都城。

    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

    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唐高祖武德七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

    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唐昭宗干宁三年(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

    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

    ”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可是这幽州现在是契丹的地盘,怎么也可以作为都城呢,这不是胡闹吗?

    “纯臣,朕也明白你说的洛阳长安以及邓州都可以作为都城选择,可是幽州怎可作为都城备选之地呢,那里现在还在契丹手中,而且距离契丹太紧,安全方面有忧呀。”

    赵承嗣听到这里也明白赵匡胤心中所疑虑的,其实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念想,毕竟自己来自后世,幽州那可是新中国的首都,而且自己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一个民族的骨气。

    “官家,幽州北面有燕山,东面是山海关,西边是太行山,天然有着优势,形成拱卫之势,现在幽州是在契丹手中,可是一旦我们收回,可以将之作为都城,天子守国门,这样会极大的克制那些异族,保我大汉民族千秋万代!”

    天子守国门?

    赵匡胤一愣,还有这种说法,这是多么热血的一句话,明朝皇帝的做法,也被称为有骨气的一个朝代。

    明朝虽然有昏君,但是没有孬种皇帝,赵匡胤一个武将出身,听到这句话,也热血沸腾。

    好一个天子守国门,无论幽州能不能作为大宋都城,可是天子守国门,应该是我赵氏皇族应该做的事情。

    为大宋,我汉人的千秋基业,以天子守国门,必将极大的增进大宋臣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性。

    赵匡胤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好一个天子守国门,赵纯臣真乃朕的姜尚周公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