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有容乃大



    虚怀若谷,有容乃大。正如老子所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海如此,城市的发展亦然,要有能容乃下五湖四海活力的“海量”,方能蓄起动能,并将之转化为更澎湃向前的动力。

    “嚓”,背上背包,走出社区服务中心,点上香烟,只消短短一瞬间,黄晓便被淹没在匆匆穿梭的行人大军之间,在摩托车、电单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中闪转腾挪。

    人潮之中,不时可见,很多就如黄晓一样身背背包的年轻人,他们虽面无表情、却活力十足,或步履匆匆、或开着摩托车、或骑着自行车,“吡……”、“叭……”、“嘀……”,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开道行进声响,张扬地在人潮涌动中开辟出通道,试图以最快速度冲到村外。

    人潮之中,不时可见,不少顶着一头鹤发、缓缓行进的老年人,他们或拄拐慢性、或手提菜肉、或手牵小童,不声不响地随着人流缓缓行进,而对于村里这种日复一日的喧嚣,他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对于村外的另一种生活状态似乎也已无甚感觉,每天自在地不断重复着,便是最安逸的生活方式。

    城中村像一个矛盾综合体,对低收入劳动者、刚踏足社会的毕业生而言,它尽管有些杂乱无章,但仍是大多数融入城市的首站落脚点;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而言,它尽管已有些面目全非,但仍是他们在这座城市中最具归属感的所在;而对于整座城市来说,这里既是稳定的劳动力供给点,也是重要的活力汇聚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是高速扩张下不得不面对的阻碍之一。

    诚如唯物辩证法所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十多年前,沈尾首得风气之先的时候,所谓特别区域,其实也不过只是,银里村边的一块寸草不生的荒芜沙地,甚至名字也是源于身边的银里村,只是靠着建设先行者的肩挑背扛,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而伴随着一栋栋通用厂房从沙地上拔地而起,银里村也因此得益,成为远近驰名的明星村,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地异地务工大军在此生产生活、日出夜伏、追梦筑梦,带动了各行各业地发展,同时,也为银里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前行动力。

    “嘶”……“呼”……,黄晓特意放慢了行进的脚步,深深地吸着烟,缓缓地吐出浓浓的烟雾,双眼时刻观察着周边环境中的一举一动。

    作为沈尾大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基于专业学习养成的习惯,黄晓对于个体和事件的联系总有一种,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个体总结规律的特殊专业偏好。

    所以,对于群中热烈讨论的选调时限话题,黄晓心中其实也是矛盾重重,硬币明晃晃的两面不断交替出现着。

    站在硬币的正面,面对城中村这样蕴藏海量丰富个案的集合体,面对着新梅合这样一个足够鲜活、足够多元的样本,如果把挂职锻炼当作一次为期一年的深度调研,那无疑对于个人能力和认知的长进是大有益处的。

    但是,站在硬币的方面,却是如果只能一直沉在这里、留在村里,那么,在黄晓个人看来,后续发展的高度必然会有所局限,尤其是,读完研究生后,本身在年龄方面就比同批的选调生要稍大一些,在讲年龄的队伍里,压力也是不小。

    “嘶”……“呼”……,伴随着缓缓的一吸一呼,黄晓依旧慢慢行进着,仔细观察和感受着这里的无序又充满生活气息,心里不禁感概道,“虚怀若谷,有容乃大”。

    城中村就像一个小社会,林林总总的行当几乎一应俱全,基本上,不用走出村子,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于每一位初来乍到者来说,漫步一圈,便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村里的这种无序又充满生活气息。

    穿行在狭窄街巷中,放眼望去,街巷左右两边的商铺早已开门,早餐、日杂、服装、二手回收、搬家搬货、手机维修……各种门类的店铺应有尽有、早早便开门迎客。

    穿行在狭窄街巷中,抬头看去,透过漫天交错的网线、电线、电话线等“空中蛛网”,野蛮生长下的高密度农民楼几乎如握手般紧紧相连,偌大的天空在这里只剩下“一线天”的光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