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末代皇太后的眼泪



    沈清平的伤势养好之后,每天都往袁府跑。他只是想瞅个机会,再跟着袁世凯去一趟紫禁城,他要确认一下,云衣是否就在北京城。可是,他一连等了一个月,也没有听到动静儿。

    袁府每天来往着各色人等,外国时节,社会名流,以及段祺瑞等领兵将军,可是让他奇怪的是,也会看到革命党的人,偶尔出没。

    他向来不喜欢这些政治手段,但是他却能感受到,这里才是中国政治的核心。但是由此推断,袁总理是不可能再去紫禁城了。

    沈清平垂头丧气地走出了袁府。父亲沈万年拉着黄包车,看着儿子的模样,皱了皱眉头问:

    “怎么?出事儿了?”

    “没有,他们估计是不再去紫禁城了。我也不可能再见到那个像妹妹的女孩了。”

    “你妹妹自有你妹妹的去处,吉人天相,她既然还活着,就不会出事。”

    沈万年说完,拉着黄包车转身就跑了。

    沈清平一直感觉父亲不应该是一个这么普通的黄包车夫,他总是觉得父亲身上有一种力量,不是普通人能有的。但是他和父亲在一起20年了,又不得不相信父亲就是这样普通。他担心云衣,却从不说出口。他做得很多事情,从来不讲原因,却一个人默默承受。

    云衣在紫禁城里,并不好过。但是有一件事却让她开怀许多。她跟着太后学女红。从一针一线的刺绣,到一刀一刀的裁剪,她感觉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消除了。

    云衣问太后:“您说为什么咱大清的衣服都是直筒型的,感觉整个人被封闭在这里似的。

    太后说:“我小时候听家里的大人讲,以前大清在关外,女子骑马射箭,样样不比男儿差。那时候的衣服都是便服,穿起来舒服。入关以后啊,这旗人坐了天下,也就把自己给封起来了。”

    云衣说:“太后,云儿跟您学会了刺绣,云儿还要去内务府学裁缝,云儿发现很喜欢做这些个东西,一忙起来,竟然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隆裕太后用手指着云衣说:“死丫头,这么个小人儿,能有什么烦恼。”

    这短短的一个月的安静之后,紫禁城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变动。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太后一大早便带着小皇上去了早朝。云衣在前几天就能体会到宫中有种不一样的动感,太后彻夜难寐,白天唉声叹气。

    而这天清晨,云衣悄悄跟在后面,她不是有意偷听,而是担心太后——这个给了她家的感觉的女人。

    刚进入养心殿的耳房,小太监就汇报,袁世凯依然是称病没有入朝。只是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让他领着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前去朝见。

    隆裕太后叹了一口气,摆手示意小太监通报,宣旨让各位大臣上殿。

    等胡惟德各位大臣都上殿以后,隆裕太后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走向了宝座。云衣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是那么喜悦,有些人看上去是那么愤怒,而又有些人看上去是那么伤心,比如太后。

    而这次早朝以往不同,太后没有垂帘,大臣们也没有三叩九拜,只是向着宝座上那两位,一老一小鞠躬而已。

    太后似乎是在压抑自己,云衣能感受到她那种强忍着的痛苦,就像是堤坝拦着的洪水,一边是风平浪静,而另一边则是波涛汹涌。

    鞠躬过后,偌大的养心殿,竟然再没有声音,这种平静不是肃穆,而是尴尬。大家似乎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不知道如何打破。

    这时候,胡惟德上前启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

    隆裕太后早就了然于胸,她有些失落地,但是却淡淡地说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为皇室争取到如此的优待条件,也实属不易。今天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