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李恪护弟



    张小七并不像程怀亮那样,对众皇子争储之事分外上心,所以当众人都在关注魏王和太子的争斗之时,他反而能屏蔽那些纷纷扰扰,静下心,仔细地分析起那个不慎暴‘露’身份的玄云观主来。

    尽管他头脑不太灵光,可他毕竟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曾两次跟玄云‘交’手,再加上李恪和程怀亮对话时,无意的提醒,竟然使得他一下子豁然开朗,想出了事情的真相!

    众人听他说完,这才意识到,原来就在他们忙于争权夺利之时,归义城的魔掌已经悄无声息地伸向了皇宫,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

    当下,李恪当机立断,决定即刻入宫向父皇禀奏此事,陶公义则向众人告退,先行回府等待消息去了。

    却说李恪、张小七、程怀亮三人风风火火赶到宫外,请旨觐见。

    没多久,太监赶来传旨,宣他们入宫。

    三人整理衣服,随太监来到两仪殿,进得殿内,就见李世民脸‘色’非常难看,他身边,奏折烛台散落一地,左右太监个个神情慌张,战战兢兢地‘侍’立着,连大气都不敢喘。

    太子和魏王此时都不在殿中,只有晋王李治规规矩矩地跪在一旁。

    三人跪倒叩拜毕,李恪进言道:“父皇,儿臣等贸然见驾,实乃是有一件十万火急之事要向父皇禀奏!”

    李世民看了看他,无力地摆了摆手,制止道:“好了,再大的事也要容后再说,朕现在不想听!”

    “父皇……”李恪还‘欲’解释。

    “别说了!朕现在只想好好看看你们!”李世民端详着李恪,眼睛里闪烁着点点泪光,“恪儿,这些年朕冷落了你,让你受委屈了!”

    那一刻,李恪怔住了,他忽而感觉到父亲的目光中似乎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慈爱,令他心里暖暖的,恍惚间似乎觉得那高坐在龙椅上的不再是往日威严的父皇,而只是一个老迈沧桑的父亲。

    他不觉心头一酸,眼眶湿润了,不敢再正视父皇的脸,连忙低下头去,“父皇何出此言?儿臣只愿一生为父皇效命,为国家尽忠,绝无怨言!”

    “恩,朕知道你的忠心,诸皇子中,你和泰儿是最为贤明的,你呢,心‘性’过于刚正,泰儿则有些太‘精’于算计,不过这倒也不算什么,你们还年轻,慢慢磨砺,总会好的!治儿如今也长大了,也很孝顺体贴,深得朕心!唉,只是太子,近年来他所作所为愈发荒唐,实在令朕失望透顶!”

    李恪自然知道太子又被魏王下绊算计了,可当此之时,也只能装糊涂,“儿臣惶恐,太子哥文韬武略,才华横溢,假以时日,必会成为像父皇一般的盛世明君,儿臣等又岂敢与太子哥相比?”

    “罢了罢了!不提他了!朕知道你此来,是有你五弟的案子要向朕禀奏。”

    “父皇,儿臣……”

    “恪儿,不要急,听朕把话说完,这些天,朕时常想起你五弟,想起你们小时候一起在朕的御马场赛马的样子,那时候朕何等高兴,你们都是朕的儿子,朕的骨‘肉’,朕以你们为荣!祐儿出事时,朕把自己关在大殿里,反反复复地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可是……唉!朕知道回避是没有意义的,朕只是不明白,朕到底做错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背弃朕,背弃这个国家?”李世民说到动情处,老泪。

    “父皇!”李恪和李治也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好了,一切都过去了,好在朕还有你们!治儿有心,前些日子,为了替朕炼长生不老丹,日夜守在丹炉旁,整整苦熬了四十九日,朕很欣慰!”

    “儿臣惶恐,近年来,父皇专心国事,夙夜‘操’劳,不眠不休,儿臣心中焦虑,只恨自己无能,不能为父皇分忧,如今儿臣总算炼成了长生不老丹,为父皇龙体康健尽了一份微力,儿臣别无所求,只愿父皇长命百岁,也好让儿臣可以永远‘侍’奉在父皇身边,承欢膝下!”

    “好孩子!你的心意朕当然知道,可你看看,你们都长大了,朕焉有不老之理?什么长生不老,朕倒也并不奢望,只是如今国事繁重,外敌尚未肃清,朕只想能多活几年,也好尽可能地处理好一切,不给后世留一个烂摊子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