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回 简单的心-第2/3页





    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感受那“不见人,但闻声”的空旷。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

    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

    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修道并不是一定要无欲无求。

    首先,渴求精进本身就是一种欲求。或者退一万步讲,希望能够撇开各种尘劳,单单去品味一时的清静,这也是一种欲求。

    “当然,只是去想,也仍然不够,还要去做。历代成仙的人很多,却没有哪一篇记载说把道理想明白了,而是他们以实际的行动去做了许多,这就是证道的过程。”

    “回首这么多年的修道生活是清静了,心却没有随着平淡的日子一起沉淀下来,这才是人们应该修掉的魔障。一次次地生了退心又一次次地觉醒,这样的过程反反复复。”

    “有时候便觉得苦,但有时候又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好与坏自然是相对的。当与自己的过往告别,便要如蝉蜕般有一次质变,这才让修行有了真意。”

    “吕洞宾曾在梦中遍览了岁月浮光,醒来就悟了人生的无常。如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大梦,大概修行便是努力使自己觉醒的过程。”

    “因为人们的心都已经被这个世界痴迷住了看不到本真,更懒得去思考本真所以才会变成浑浑噩噩,一生到死竟也不明白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反倒要去感谢那些挫折、迂回和懈怠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一些这样的故事,才会激励我们重新思考修行的意义。”

    “人怕的不是不懂得进步,而是不明白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师尊曾说:当你觉得一心向道的时候,上天总是会降下来一些魔障考验你。”

    “我们不惧怕考验,也不在乎成功或者失败,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靠的不是天定,而是我与初心的距离。待到云开雾散的时候,起码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一句:修道这条路,我们用心走过。”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名修行者问仙人:您得道前,做什么?仙人道:砍柴担水做饭。修行者问:那得道后呢?仙人又答:砍柴担水做饭。修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仙人呵呵一笑: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其实,仙人和修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

    “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

    “人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人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一旦拉开序幕,不管如何怯场,都得挨到结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