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杨一清的担心



    大明前任首辅李东阳命不好,专门克家里人,一生克死弟弟三个,儿子三个,女儿至少三个,老婆也克死俩。而且跟他玩的好的人,基本上都有死儿子的经历,像杨一清更惨,生都生不出来。

    李东阳丧子没多久,刘大夏的儿子就也死了。后来李阁老跟好友谢铎要了一只猫,然后,没过几天,小猫咪也死了,而且还是被踩死的!李阁老伤心之余,把小猫咪埋在了自家种的竹子底下,于是乎,竹子也死了。李阁老不灰心,又养了一只鹦鹉,可鹦鹉也死了。

    所以到了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终于要克死自己了,他重病之后,致仕在乡的杨一清千里迢迢赶到了京师,准备陪李东阳走这最后一程,谁让老李头临终之际,家里已经没什么人了,杨一清能不来看看他吗?

    两人就聊起了往事,叹息了好一阵弘治正德父子,又说起了各自过去的笑闻。

    李东阳致仕之后,杨一清继任首辅,有一天他招待李东阳,备酒肴祝寿,李东阳看到酒器是金子铸成的,吃惊地问:“杨公也有这种宝贝?”杨一清听了非常惭愧,从此不敢再用。

    所以两个老头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杨一清这一桩丑事,杨一清被李东阳又打趣了一番,真是哭笑不得。他出将入相,长期带兵,花钱如流水,所以虽然没怎么刻意敛财,但也是身家颇菲,所以被老李头嘲笑贪污,也无话可说。

    李东阳一边喘息,一边笑着说道,“杨公,张公比你有钱,听说他平日吃穿住行都非常节省,也没有什么金制的酒具!”

    杨一清哈哈大笑,笑着说道,“张子卓是钱庄子呀,爱钱如命,他这般小气,没有也正常!”

    李东阳摇摇头,“张子卓为人不小气,听说他搞得什么济世格物奖,一次就奖励数万金元,还有这些年他用在办学的钱数不胜数,只能说他所求不同。”

    杨一清听李东阳这么说,也不由得点点头,沉思片刻,杨一清却突然转移了话题,他开始说起这段时间在家乡的见闻。

    杨一清祖籍云南,但他现在住在镇江府丹徒县,这里是长江和运河的交叉点,水运繁荣,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

    随着经济的空前发展,镇江当地的河流边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工场,利用水力来纺纱织布。因为金钱的,无数农民抛弃了田地,涌入了这些工场,他们一年所得远超过种地,而那些本来应该种满水稻的良田则变成了桑田,棉田。

    而有些胆大的农民却是不避危险,过江入海,远涉重洋,在异域他乡打拼,不断有各种各样在海外发财的故事在丹徒流传,引得一批又一批不甘心的农民背井离乡。

    而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各种报纸甚至于小黄书籍漫天飞,妓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潮流席卷全国。

    服装也日趋多异,以前衣服的材料颜色都是要按照身份地位而定,越级而穿可是要挨板子的,而现在想咋穿咋穿,法不加众,也没有人敢管。

    各种乱七糟的新学派新思想学术在这时也广为传播,什么孔孟之道,三纲五常的在这些新学派看来全都是放屁,总而言是就是天上地下老子最大,皇帝是谁?不认识,爱谁谁。

    张子卓弄出的运河谈,国富论则成为南直隶的显学,要想在家乡混的好,可以不知道四书五经,却决不能不知道国富论,可以不知道孔子,孟子,却决不能不知道张子,要是说不出一二,绝对会被人嘲笑。

    这一次杨一清回到北京,他感觉虽然同处一个大明,却如同两个世界。因为北京看起来还是杨一清熟悉的那般等级分明,上下有序。

    说道这里,杨一清叹息的说道,“李公,吾也不知道张子卓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江南难道就是张子卓所说的大同世界吗?”

    李东阳很严肃的听着杨一清的描述,他听完之后不由得连连咳嗽,喘息了很久,李东阳才无奈的说道,“老夫也不是很懂,当年读过运河谈,前些年又看过国富论,老夫深知张子卓胸中有一篇大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