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和稀泥 上



    自古以来,“和稀泥”一直都不是什么好词,许多文人君子甚至是贩夫走卒都不喜欢和稀泥的人,因为那一类人往往就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解决。其目的就是为了两不得罪,明哲保身。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和稀泥这这个词不是什么好词,但是凡是能够把“泥”和稀的人,都不简单。

    试想一下,把两个愤怒的人安抚下来,这样的工作不可谓不艰巨,非口才极佳之人不可为也。

    实事求是的说,想要在王秀琴和李兰亭中间和稀泥,对赵红旗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前世的他因为经常写书的缘故,所以难免在口才上没有什么天赋,而原宿主呢,就是一个普通的乡下二流子,他能有什么口才?

    口才是一门很严谨的艺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道理所有人都懂,可是把这份道理用到实践之中,却很难很难,随便举个例子,我们在与领导一同吃饭的时候,领导的某个时刻说了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们是接还是不接?在什么时候接?接什么样的话?这些都不是书本上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我们慢慢体悟的,毕竟艺术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文字背后所藏匿的那种看不到也摸不着的感觉。

    和稀泥,就是这种“感觉”。

    当然了,对和稀泥一事赵红旗虽然没有什么漂亮的口才帮助,但是他却有自己的秘密武器。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赵红旗一直都把这句话当做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他相信,和稀泥的最高境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赵红旗看来,从古至今,世界或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是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人性。

    人性本善,或者是人性本恶,这个论题从几千年来一直都在喋喋不休地争论,可是归根结底,人性的善恶,都只不过是在争论人的本心。

    其实,人心没有善恶,所谓的善恶,不过是人性这枚硬币的正反面而已。而这枚硬币,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无论是王朝更替,无论是沧海桑田。

    对于人性善恶论的观点,赵红旗并不想评价,他也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去分析,但是他一直都坚信一点,那就是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自私”的。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世界上不是有无私的人吗,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简单翻译就是: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它浇灌万物却从来不争什么,而且水向低处流,这与“人往高处走”的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水从来都处于最底层的。

    这看起来“水”真的是无私的,可是事实呢,却并不是这样,因为老子还说过一句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简单的翻译就是: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生存而生存的。而圣人呢?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处在人的身后,不求留名,这真的是无私吗?不是,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高风亮节,反而更能成全他们的名声,这不是无私,而是无私为大私(白岩松在《白说》中专门为此写了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当然,也可能是他的其他书,看的时间久了,记得不大清了……

    诚然,再以水为例,水之所以“处众人之所恶”,不过是为了能够百川汇流而成河、成江、成海而已。

    当然了,虽然这样说不免有引导“人心险恶”的诡辩论,但是几千年来的历史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虽然这句话说的太过“惊世骇俗”,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诛心之语,从某种程度上却在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人从本质上都是自私的。父母也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自私,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已,因为只有孩子好了,他们才会好。

    自私,并不仅仅只是贬义词。因为爱情的自私会让恋人感觉到幸福;亲情的自私则是会让叫家人感觉到温暖;友情的自私会让朋友变得更加纯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