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象棋小故事-第2/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祖国各民族的大融合,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六博、塞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围棋则太费时间,而象戏却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隋唐时期的象棋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诗,吴道子。阎立本的绘画及其他科学艺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宝库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这个时期的棋艺如围棋。象棋、双陆、弹棋等,也都有了新的发展。武则天梦中下象棋

    唐代的象棋在唐太宗的关注下,更是逐渐盛行起来。

    据记载,唐太宗的儿媳武则天就是个象棋迷。说:则天睡至三更,又得一梦,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忽然惊觉。来日受朝,问诸大臣,其梦如何……

    白居易,是一位爱好象棋的大诗人。“兵冲象戏车”是他吟咏象棋的名句。白妻是牛僧孺党重要人物杨颖士的妹子,牛氏曾以小说的形式写过唐代象棋制度,与白居易的诗相辉映,更为唐代的象棋史增添了光彩。

    唐牛僧孺著中有一篇,讲述象棋的神话故事。大意说,有个巴邛人,家有橘园,因霜后橘已收,但余下两个大橘,摘下剖开一看,每橘都有两个老人在着象棋。橘中戏不但是后人小说、戏曲的题材,也是许多诗人的题材,明代的著名象棋谱等书名当来源于此。第三回北宋时期的象棋北宋是中国古代象棋的大革新时期,96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夺取帝位,建都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是我国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时代,这个象棋革新运动,整整持续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后才定型为今日的中国象棋。

    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象棋中来,促使了象棋的变革。据民间传说,北宋太祖赵匡胤与道士陈抟下象棋,赌输了华山,这个传说可能来自明代,清初吕留良说:“华阴县载:宋太祖落魄时,曾游华山,与希夷老人对象棋,太祖负于陈。遂于即帝位时,罢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摇,以示不食前言,今犹有遗迹存,可证。”

    我国古代象棋的形制,通过北宋中叶的大革新,通过广大棋艺家对各种棋制的选择,经过了上百年的艺术实践,至北宋末逐步定型。

    南宋和元代是我国近代象棋定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定型后的中国象棋,艺术性和娱乐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深受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好。象棋在南宋初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已是家喻户晓。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现了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北宋末南宋初,是我国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我国象棋更向前发展了,象棋谱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数量上也逐渐增多了。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谱,据可靠文献记载,有等。明、清象棋的发展与棋谱简介

    在明朝封建统治二百七十多年里,我国象棋的发展非常迅速,尽管当时在士大夫阶级中有弈博象贱之称。

    但在市民、手工业者及农民中却有很大的发展。

    现存明代残局谱有,象棋谱十二卷。作者佚名。现存残本144局。在明代是一部相当流行的象棋谱,明代各藏谱家都曾收藏过此谱。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至今尚未发现其他完整的版本流传下来。残本,是郑国钧于1949年在天津静海县的一个集市上,从一个姓杜的杂货商的包装纸中抢救出来的。经过郑的搜集,仅有一、二、三卷残本和卷七一册共285局。从中删去与相同的局数后,尚存144局,这是非常难得的宝贵遗产。

    赵匡胤非常喜欢下象棋,在他还没有当皇帝之前,曾经一个人闯荡江湖,四海为家。有一天,他走进了华山的地界,听说深山里面隐居着一位名叫陈抟的象棋大师,于是想与他切磋,就进山和陈抟对弈。听说当时陈抟已是得道之人。他已经知道赵匡胤马上就要做皇帝了,于是想和他开个玩笑。他故意把棋走成看上去就是一个必败的局面,然后笑着对赵匡胤说:“我可以反败为胜!将军可信否”赵匡胤心理想,这局棋明明马上我就要赢了,于是没有相信他的话。陈抟于是便和他打赌说:“假如我最后胜利了,你以后得天下的时候就把旁边的华山送给我。”赵匡胤不相信将来自己能当皇帝,更不相信自己稳操胜券的棋局会输掉,就一口答应下来。哪知道几步之后自己众多棋子竟然挡不住陈抟单马的进攻。当时,赵匡胤输得没话可说,只能认输,对陈抟高超的棋艺称赞不已。几年后赵匡胤果还真的当上了皇帝,只好履行当时的诺言把华山送给了陈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