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故事-第2/3页





    (二)终于来了斗棋者

    大约30岁起,“巴不斗”在镇江的最大棋茶馆——瑞源茶楼和同源茶楼两处,只弈饶子饶先棋,而且主要是让双马。他弈让双马的棋,一炮中主,一炮巡河,路数奇多,厉害异常。有一次,巴吉人在瑞源茶楼摆棋,来了个陌生人,慕名和巴吉人斗棋,巴让双马,用足了巡河炮之法,杀得陌生人片甲不留,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位“致仕”(退休)的将军。于是有人编了“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顺口溜,称颂巴吉人双炮的厉害。

    由于“巴不斗”是满族人,在行棋上也具有满族人性格——以刚为主。他善于用炮,在对子棋方面,开创了当头炮、过宫炮、龟背炮等多种对局阵式。其中的龟背炮,一般认为子力集中子一侧,有行动不便之弊,然而,巴却运用得十分精巧,常能以干常人少见的新阵式而取得优势。

    “巴不斗”的名声传得神乎其神,也惊动了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其时扬州棋坛有一位著名棋手杨健雄,在江南一带知名度颇高,且是《石杨遗局》的编者之一,他认为巴的棋艺只不过和自己差不多罢了,决不是不能斗。好在扬州离镇江不远,就乘船过江,到瑞源茶楼向巴挑战,不料在一天之中,被巴连下六城,只得服输而退。于是,“巴不斗”之名更加传扬了。

    在扬州,当时另有一名棋手叫索万年,他听到杨健雄被击败后心有所动。同时,镇江方面的棋友也一再催促巴、索交手。据载:“索万年,扬州人,著名棋手,棋艺之高,如鹤立鸡群,对诸多好手大都让先,有‘索无敌’之称。”两人均不敢轻易交锋,但经好事者多次撮合,往来穿梭数日,决定在镇江较艺。

    棋赛设在沿江的瑞源茶楼,比赛遮天,茶楼席无虚座,但给索和巴另划出一个清静的角落。“棋赛接连三日,未分胜负。有时午饭不吃,以粽子果腹;有时将烟丝当做白糖,被粽子蘸了来后,照食如仪;有时又将白糖当做烟丝来卷,,在猛吸几口后才发觉失误,不禁哑然失笑”。可见他们专心于棋战了。

    (三)关于《反梅花谱》

    巴吉人的棋艺还反映在著述上。据镇江已故棋人周秋水说,巴著有《象棋梅花心法谱》(手抄本)。其中大部分以《反梅花谱》被人传诵,但另有五局关于龟背炮的未录人。为什么未录人?据传,这和李忠良有关。

    中年以后,巴家道中落,他别无技艺,只好以棋为生,经济很窘迫,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帮助。但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为此他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离镇江前,他将《象棋梅花心法谱》赠给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十二局(31变),对龟背炮五局舍弃不用,并将名称改为《反梅花谱》。

    由于“巴不斗”棋艺高超,有人曾作诗歌之:

    双炮齐飞结阵雄,当头转角势如虹。

    沿河十八连环响,便似惊雷起怒风。

    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到了1912年,清皇朝终于被革命力量所推翻,其时,巴不斗还在上海“斗棋”。因为他是“满鞑子”,一度受到歧视。据《镇江棋话》载:“中年后,巴吉人即浪迹江湖,以棋为生。50多岁时,犹在上海闯荡。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气愤之下,投入苏州河自尽。”这是一代棋手的悲剧。

    该谱第一局就强调当头炮能胜屏风马,和《梅花谱》相反。从第二局开始,主张用其它布阵法来制约当头炮的攻势,提出一系列后手布局的课题。

    特级大师柳大华基本功扎实,他盲棋一对多的神奇表演曾让下国际象棋的老外惊呼其为“东方电脑”。记者昨天追问柳大华如何练就一身硬功夫时,53岁的柳大华讲起了自己小时候背诵《梅花谱》的故事。

    柳大华小时候跟大哥柳大中学棋,“我大哥当时的棋力大概在武汉市能排进前八名的样子,”柳大华说,“我如果水平再想提高的话,就只能自己看棋谱了。”

    柳大华回忆说自己看了很多棋谱,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本名叫《梅花谱》的清代古谱。说起这本棋谱,柳大华眼神变亮了许多:“小孩子下棋都喜欢攻杀,而《梅花谱》里的三大内容全是讲攻杀的。我那时也就十来岁吧,觉得这里面的棋谱好精彩啊!于是自己就一遍遍地看,反反复复地背,到最后已经可以倒背如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