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东南亚象棋的崛起



    ??第七百零六章东南亚象棋的崛起

    北京时间2011年6月14日,因投资商出车祸生命垂危,造成经费短缺,沈阳棋牌院正式宣布:境之谷沈阳象棋队将从第8轮开始,正式退出伊泰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

    参赛队因经费问题中途退出联赛,在中国体坛并不多见。更何况,支撑一支象棋队参加完全年象甲比赛任务所需的费用,差不多40万就够了。

    “受众广”的潜台词其实是“品位低”!

    缺少“精英”关注成致命伤。

    “投资商出车祸生命垂危,造成参赛经费不能到位”,这看起来纯属偶然现象。但就这个偶然的突发事件,却逼迫沈阳队不得不退出象甲,因为他们“玩不下去了”。

    熟悉中国象棋现状的人都知道,沈阳队退赛不是矫情或者是有什么其他原因,而是真“玩不下去”了。因为如沈阳队一样在“温饱线”上挣扎的队伍,象甲中并不少见。而他们所面临的窘境,又和中国象棋目前在体育经营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是息息相关的。

    不用去调查,相信所有人都不会怀疑,中国象棋是国内受众群最宽泛、群众基础最牢靠的体育项目。但中国象棋备受市场冷落,败就败在“最宽泛”三个字上。

    “最宽泛”,意味着“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谁都会下两手。进入门槛过低,除了为中国象棋带来了庞大的受众群外,也间接导致这项运动受到了社会精英人士的“轻视”或者说“看低”。用一位象棋从业人员的话来说,你肯定见过领导干部打高尔夫、下围棋、打桥牌的,他们也乐于别人看到他们从事这些所谓的“精英运动”,但你见过几个成功人士对外宣扬自己喜欢下象棋的?“虽然他们十有八九从孩提时就已经接触到了中国象棋,并在不同程度上被这项运动所吸引,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如今对中国象棋的‘轻视’和‘看低’。”

    在象棋圈内有这么一个颇为经典的段子:象甲联赛开幕前,赞助商要拍宣传片,让各位大师摆造型,你知道摆的是什么造型吗,打高尔夫球。为什么和高尔夫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样才有精英气质。

    “精英”不代表一切,精英看轻中国象棋,不代表中国象棋就没有魅力。但问题是,中国体育的发展和经营本身就存在“畸形”。很多项目不是因为市场需要才得以兴起、发展、壮大的,而是随着“领导”的喜好和重视与否,上下浮沉的。这一点在非奥运项目的“棋牌”上体现尤为明显。

    围棋为什么能大兴?领导重视。桥牌为什么能“闷头发财”?领导喜欢。一级一级往上看,地方主管部门为何会对围棋和桥牌的发展大开方便之门,你自己去想。

    所以说,能否吸引“精英”的关注其实很重要,因为“精英”往往代表着风向标。

    没有国际对抗,意味着没有吸引力。

    “传家宝”敌不过“舶来品”!

    “品位低”只是象棋在这个时代所展现的自身局限性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这项运动还有个很要命的“缺陷”——没有国际对抗。

    要说国际对抗,棋类运动中对抗范围最广的当属国际象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众多出色的欧美棋手就好比一座座等着翻越的高山,杵在中国棋手面前。对于中国的国际象棋选手来说,他们从来不缺“挑战”,缺的是“征服”的能力。而即便是成功“征服”的次数有限,但那种走在“征服”路上的快感,就足以让这项运动在中国拥有庞大的拥趸。

    至于说围棋,日本和韩国棋手的强大,特别是后者近年来在国际棋争中的表现,同样带给中国棋迷很多兴奋点,他们渴望中国围棋选手去“挑战”、去“征服”,去用实际行动告诉日韩棋迷——作为围棋的发明者,中国人本就该在这一领域做到最好、最强。所以,围棋运动的吸引力,也不缺国际对抗的土壤。

    但在这一点上,中国象棋无疑是最弱的。东南亚勉强可以说有一些中国象棋的发展土壤,奈何总体竞技水平太低,无法跟中国棋手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对抗。缺少了对抗,缺少了国与国之间对话的“楚河汉界”,理所当然地降低了对棋迷的吸引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