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五章 清江有我,一切皆有可能!



    “这怎么能行?没有政府的监管,如果你们修建的道路出了质量事故怎么办?你们谁都负不起这个责任!”张经北提醒道。

    林诚闻言一阵头疼,在中国做事就是这么操蛋,你不做事的话,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场面,一团和气。

    如果你一旦把事情做起来了,总会引来一堆人对你指指点点挑挑拣拣,非得在鸡蛋里挑出骨头不可。

    一旦挑出毛病来,所有人都会一拥而上,踩得你永世不得翻身。

    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上,咱们中国人就喜欢瞎几把吹嘘什么中庸之道,不做事的人往往身居高位,任劳任怨做事出挑的人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那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的名言,就是专门方便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前辈用来打压后辈的。

    为什么后世一本文笔直白的网文斗破苍穹如此受欢迎,正是因为书中主角喊出了代表年轻人朝气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咱们中国人太需要这股子精气神了。

    可惜林诚不是萧炎,前世他的腰杆早就被生活给压弯了,今世即使他已经登临绝顶,仍然没有宁折不弯的秉性,改不了遇事喜欢妥协的本质。

    这也是大神和扑街的区别,所以天蚕土豆就该成为网文至高,而扑街的作者菌只能靠网文混三餐温饱。

    言归正传,林诚折中道:“我不相信下面区县的政府官员,如果我捐献的修路款一定要由政府来监管的话,我建议由刘建国副市长来负责这个项目。”

    这就是林诚的妥协之道,当事情遇到阻挠时,林诚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刚正面,而是绕个圈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林诚的这种做事方法可以称之为走捷径,事情往往会达成他想要的效果,不会像萧炎一样,每做成一件事都要付出百倍努力。

    果然张经北点头道:“行吧,待会我见过建国就把这摊事交给他,你打算捐多少钱?”

    林诚回道:“我向来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个一劳永逸,我拿出两亿来,就只有一个要求,修好的清江到连江这段路,必须能用十年以上,别没到两年又变成坑坑洼洼的鬼样子。”

    “啧啧,两亿!”张经北感叹道:“两亿别说用来修路,即使重新盖一条公路都差不多了。”

    “这不能。”林诚摇摇头道:“我们得考虑物价的因素,今年下半年以后,凡是建筑材料都会价格飞涨,我出这两亿,就是考虑到物价,才一口气拿那么多。”

    今年下半年国家将实行房改政策,有关建筑的东西都将会价格暴涨,林诚作为重生人士,怎能不考虑到这点。

    张经北脸色一变,惊道:“林诚你也知道下半年国家将实行房改的事了?”

    林诚点点头,道:“我知道这些并不奇怪,国家每实行一项重大政策都会有些风吹草动,只要细心留意政策风向的人都可以推测到。

    对了张市长,我今天找你来是为了另外一件事。我认为,我们清江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想要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定位。

    目前来看,清江的旅游资源乃是一大优势,然而一条腿走路天生就不健全,我认为清江还可以发展另外一大产业,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格局,也能打造出我们清江一张醒目的城市名片。”

    “打造城市名片,你的这种说法倒是挺新颖的。说说看,我们清江除了旅游之外,还有什么优势资源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张经北颇为感兴趣的道。

    林诚郑重说道:“是教育!”

    “噗嗤!”张经北这么严肃的人都被林诚给逗笑了,“林诚你别逗了好不好,咱们赶紧说正经的,下午我还要下区县考察呢。”

    林诚一脸正经道:“我没开玩笑。”

    “那你说说看。”张经北虽然根本不相信教育产业会成为清江的名片,但林诚“一向正确”的名声如雷贯耳,他还是想听听林诚怎么说。

    林诚斟酌了下,道:“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是政策为王的时代,靠着政策,鹏城大刀阔斧的发展起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