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拔刺,1-第2/4页





    西北没钱了。西北生活,一切靠分配,有钱,钱也没用了。

    是不是那什么高级阶段?(写到这,我忍不住笑)

    对通知过的沧北,朝廷没说什么。而海盗使节钟相也没说什么。

    当没这个事。

    因为:

    个人家庭方面,富可敌国的沧赵家族以及赵庄在夏季风‘波’已经彻底破产了,而且欠着巨额外债。而赵庄全部浮财,包括粮食正是落入了海盗之手。其他沧北官员,由沧州那边坐地户实际的隐形之王赵公廉严厉掐着,都不敢大肆贪污受贿,不敢喝兵血......虽然宋王朝的工务员待遇高,但仅依靠奉禄养活一大家子人还有马什么的,显然剩不下什么钱。

    这也是沧北四军州连官都没按三年一调任惯例即时更换的重要原因。

    有赵公廉这头老虎在那蹲着,沧北又危险而气候恶劣,去了得提着脑袋喝寒风,那的条件没法和南边,大宋官员谁都不愿意去沧北当官啊。不论武,一有风声听说自己有可能会调去沧北,那脸立即拉下来了,跟死了爹似的难看......

    公家方面:沧北如今没百姓了,成了纯粹的军州,朝廷还欠着沧北军部分秋季军饷没来得及送,沧北官府哪有钱啊。何况还得养着五十多万僧犯。那可全是能吃的汉子。只粮食,沧北没死盯着催促朝廷拨付钱粮,这已经殊为不易了......

    朝廷是没脸对沧北说什么。

    赵佶和权臣们处心积虑想整治死赵公廉,但却不能连其他本委屈的沧北武官员也‘逼’出仇视朝廷,否则,祸事怕是大发了,和赵公廉同仇敌忾成一伙的,万一赵公廉起了反心......大宋江山如今这个烂架式,怕没以后了,不用玩了。

    海盗不说什么,朝廷分析应该也是清楚沧北以及赵公廉家的情况,知道没油水,海盗也视而不见。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有一处地方官员不‘交’钱粮而且还敢有_脾_气,那是沧州,j是知州郑居。

    郑居不是敢对海盗或朝廷有脾气,而是对赵岳家。

    想当初,怀揣圣意秘旨的郑居从东京满怀‘激’情与梦想地威风凛凛来到沧州任地方长官。他专‘门’是来祸害沧赵商务毁灭沧赵财富根基的。这事办好了,不但能让皇帝赵佶满意而格外欣赏他,而且还能发大财。随便从沧赵家族那敲诈或以其它手段捞点,那也赚大发了。还有,而且祸害完了沧州,他还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回东京温柔富贵乡升官享受更大的......

    颇有点儿烈士暮年,壮怀‘激’烈,‘激’情昂扬的意味。

    任后,他可劲折腾,威风凛凛权力耍得得那个开心,对沧赵各种暗示,却绞尽脑汁也没从沧赵家族那敲诈到什么油水。

    沧赵是硬脾气,宁折不弯的死脑筋,居然宁可破产也决不妥协让他郑居尝到甜头。

    根本不鸟他。

    郑居恼羞成怒,干脆派兵卡死贸易通道,不让沧赵商务进行。不是傲慢硬气吗?‘逼’你破产。不破不行。

    ......结果沧赵真破产了,连带整个沧州经济也萧条,破产,商户纷纷迁去沧北,百姓也大量流失......直至现在沧州由不久前的连东京城也有很多方面远不的大宋第一豪富州,变成了大宋第一贫困......地。

    之所以说是“地”,没说是州,是因为不好定义如今的沧州的行政级别。

    郑居来之前,沧州名叫州,实际是地位更重要的府,首席执政官由五品升到正四品、三品大员才能来沧州担任。是郑居这种从二品大员来任职也不算委屈了,可见当时的沧州是何等发达而重要。

    现在呢,沧州别说物质财富了,是人也没多少了。

    你若是从西边的河间府进入沧州境内,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片无人区。到了清池县才会零星看到人影。

    之前,只沧州城人口不下七八十万,仅次于极盛时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东京,差点儿把面积远无法和东京城相的州城挤爆了,若是人一齐出来,怕是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也是限于城池本身不够大,城里人口才不至于超过首都。

    那时候,沧州城外必须控制的军事防御圈空白地限制以外密密麻麻一圈全是人家,除了赵公廉执政时严格控制不得毁不得‘乱’砍伐的田地树林,以及实在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以外,放眼望去似乎到处全是房子和人,绵延开去,漫延到清池县。引发和推动繁荣的沧赵家族所在地——盐山县更不用说了,人口多到似乎是庙会赶集一样。直到南部三县南边缘,区情况才有所缓解。人口没千万,怕也有七八百万,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官府根本没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生活在沧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