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三大件



    有了能够生产65C02处理器的技术,要开发一款不片面要求运算速度的军用级微处理器,困难程度就能够得到大大降低。

    军用产品无非就是要求稳定,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抗电磁冲击,而这些其实都可以通过相应技术实现,同时期的其它电子产品都有相关技术研发成功,努力一下,其实也可以搞定。

    借助这次军用微处理器的开发,至少可以让开阳电子摸清楚整套研发流程,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队伍,形成完整的半导体芯片研发、测试、生产、封装能力,以上才是汪正国看重这次军用项目的原因。

    当然,如果能够成功开发出合格的军用级别中央微处理器,实际就不仅仅是机载计算机可以使用,在更多的军用电子设备上都可以有用武之地。

    用于导弹、火箭使用的弹载计算机、大气计算机,用于雷达设备的数据分析计算机;火控计算机;航空发动机的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甚至是军舰的航海电子设备......

    随着军用产品不断被电子化,对军用级中央微处理器需求就会越来越大,只要成功搞定弹载计算机需求,再稍微改一改,那就能直接做成通用的军工级微处理器。

    别看军工需求不多,但架不住这东西的利润高啊,再加上产品寿命周期还长的可怕,实际赢利能力其实也非常可观。

    “我这边先负责搞定微处理器核心,然后再找其它单位来做机载计算机,到时要还觉得不行,你们就直接从瑶光电子挖人,但有一点很肯定,坚决不能让瑶光来做机载计算机。”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不太懂情况,作为飞机总设计师,屠吉达倒也没太多关注微处理器的问题,他只需要关心什么时候能保证交付就行。

    毕竟是一款比较赶时间的外销机型,对各个时间节点的把控才是现在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其它就只能看汪正国这家伙良心发现。

    “别的我不多说,你觉得什么时候能够提供定型的机载计算机供我这边使用?”

    “三年,大概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彻底搞定,包括中央处理器的研制与测试,再加上机载计算机的开发周期,这两种产品不能并行搞,只能等处理器完成之后才能开始计算机研制。”

    汪正国给的时间规划还算是比较合理的,既没有片面夸大,同样也没拖延时间,就算是让美国人来做,时间恐怕也快不了多少。

    而这样的时间节点,它能够满足超七的需要吗,就汪正国自己用脚后跟儿想想都觉得很悬,恐怕这超七项目的总体开发周期也就是三到四年左右,大概是等不了国产的机载计算机吧。

    汪正国都能猜到,作为项目总设计师的屠吉达就更不用说,直接否掉了三年开发周期的说法,这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三年时间是不可能,要是两年之内拿不出产品,那我只能选择采购国外的货架产品,这项目是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到时候你们就只能等超七的国产化设备换装,恐怕要等上五年左右,甚至更久。”

    毫无疑问,超七项目必定要采用很多国外产品,发动机、航电、雷达,这些恐怕都是国内短时间解决不了,要不然这项目也不会发展成一个让国际巨头争破头的大单子。

    汪正国大致是能够猜到超七项目的时间节点和最终命运,对于国产机载计算机不能第一时间安装到飞机上,他其实也没有任何太多的想法。

    甚至还反过来,安慰着心情不太好的屠总:“没事儿,既然这次咱专程讨论了机载计算机项目,那不管这东西能不能第一时间装机,我都保质保量地推进中央微处理器研制工作。”

    笑话,这机载计算机研制又不仅仅是超七一款机型使用,已经立项的十号项目同样少不了,甚至未来的苏27国产化项目也一样,好好搞,甚至把产品出售给毛子都有可能。

    所以说,这时候的机载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只关乎超七项目,而是一款深刻影响到国内航空制造业命脉的关键产品,怎么也不能马虎了。

    现在已经确定在时间上来不及,超七不管怎么都要先使用进口机载计算机,相关问题暂时不用自己操心,屠吉达这才摆摆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