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归途(上)



    “教授,透光厂那边我们大致已经考察了,现在您觉得,我们有机会把这次项目拿下来吗?”

    从黄天霸离开,返回蜀大的公交车上,汪正国小声地询问着,现在他已经是把人情牌都已经打了出去,甚至把老爹名号都拿出来“招摇撞骗”,可谓是在这次的项目下了重注。

    但现在的问题是,项目压根儿还没能拿下来,就在两天前,两人还在实验室里面肯定这个项目没法做,现在哪有那么快就能把项目又拿下来,而且关于如何申请这些科研项目的事,汪正国是一窍不通,此时也只能问一问教授的看法。

    考察了一天的刘教授有些疲惫,靠在座椅上,一脸疲倦之色,看来终究还是年过半百,体力比不上以前,必须要服老了。大致思考一下,睁开眼,有些戏谑地看了看脸上还有些担心的助手,倒是难得笑了一回。

    深呼吸一口:“你啊!这就是身在此山中而不知,亏你之前还那么卖力地各种找关系打听,难道你就对老师我没有信心不成?现在咱们是有技术、又设备,相应各方面都已经齐备,怎么还可能让这个项目飞了。”

    说话间,又想起之前他和丁厂长下午单独交流的时候,对方大致说了一下当时他和汪正国会谈的事,现在教授也有些疑问,正好可以趁这个时候问一问。

    “听说你在同丁厂长谈这次项目的时候,说到了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问题,我现在想知道,你又是怎么想到这里的,之前我们可从来都没有涉及过这一块?”

    搞科研就是这样,对于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总想要搞清楚,特别是“产学研一体化”这种和理工科相关事物,就连刘教授也只是隐约听到了高层的学术界有这种声音,他不认为在学校里面的汪正国,还能够对这些学术界高层的事清楚,自然就就更加好奇。

    也知道自己这次是有点儿露馅了,那就赶紧想办法把这口子补上,要不然就得出问题,好在他的背景平台不错,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来掩饰。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只知道一个所以然,主要还是我父亲在帝都那边,他的工作更加倾向于学术和理论方面的预研,已经和之前所从事的工程设计关系不大,所以我从他那里才得知了这方面消息,“产学研一体化”主要在航空方面做得比较多一些。”

    这时候的汪正国显得很从容,话语中给人一种事实就是这样的感觉,这大概是从事教师行业多年以来所培养的气场,几乎可以算是这辈子与生俱来的气质。

    当老师就是那样,不管你肚子里有没有料,自信是必须要有的,即便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都要比一问三不知好,这也是教师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自己形象的必备技能,要不然,你面对学生还一副我不清楚、不自信,那就卷铺盖走人吧!

    教授听了汪正国的回答之后,想了想,显然也是认可了这种说法,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家庭背景好,确实能够给人带来更高层的相关信息,这个就连教授也要承认。

    二代们之所以是二代,他们说起来也没什么太大的本事,却又总能够事业有成,那就是因为他们信息渠道广,接触的人群层次高,和普通人信息不对称。就拿简单一点的地产业来说,要是家里稍微有点背景的二代,提前知道一些地产开发的信息,赚钱还需要挖空心思动脑?

    所以,刘教授很明智地选择不深究这一茬儿,转而提到另外一个话题。

    “我就这样说吧,若是你没有提到产学研一体化,说不定我们拿树脂光学玻璃项目还有些难度,但是你说了之后,我就有了新的想法。到时候我在申报项目的时候,顺便也把“关于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运用的研究”课题拿下来,有这两个项目课题的互相支持,再加上我们和透光厂合作,这两个项目必定都能拿下!”

    完全未曾料到会因为自己一番话,带来如此大的巨变,能够启发教授去把“产学研一体化”相关的实践运用研究课题拿下来,通过树脂光学玻璃项目研制中的光学实验室与透光厂之间合作模式,从而研究摸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运用,这绝对行得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