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以多胜少真兵法



    那么,前面讲了和平演变仅仅是一个概念放出来,就起了这么大作用,它真的仅仅是这么一个概念吗?

    当时之所以重视这个概念,是因为它出自于对手。

    两方对峙的时候,自然一举一动都令对方注意,要预判,要规避。

    比如我们知道有人分析对手的动作说,看他肩头的一动,我就知道他要出什么招了。

    这其实是见微知著,是很正面的一种本事,当然如果对方知道了这一点,也可以假意动肩头来误导你,假动作就做的更隐蔽,更巧妙,而且毫不费力。

    但是真正的高手,我们知道是不会用这种假动作的,他们的假动作仅仅只存在于心理上的浅浅波动,就已经被同样高明的对方察觉了。所以高手之间,会有一种玄妙的,所谓气机牵引的感觉,达到敌我一体的境界。

    当然,我们还是重分析,推理,不搞这种说不清的东西。

    和平演变虽然只是先放出一个概念,还没有动手,但是它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

    相反的,这个概念的出现,意味着对方的理论和策略,已经得到高度的精炼和整合,成为战略性的发展方向。

    那么在理论之后,必然是随之而来的行动。

    因此中国面对这个概念,产生出防备心理,做出预防动作,也是具有合理性的。

    但是在当时,它的动作还不明显,因为交流还没怎么开始,它没有什么下手的机会。

    而当中国解除警报,开始开放政策之后,它也顺势的推进了。而这个时候,由于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中方反而不那么重视了。

    为了破除思想阻力,推进改革开放,人们采用了窗户和苍蝇的比喻,来诠释其中利和弊的一面。

    苍蝇虽然另人厌恶,但是并不可怕,而且人是有能力消灭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主基调。

    而和平演变显然不是苍蝇这个级别的,它是有理论体系的,有政策支持,有长期谋划。

    它不反对发展,也不反对变化,但它意图在发展变化中得到主导地位,支配未来的方向。

    而为了实现目标,双方所采取的各种策略,都可以简称为:兵法。

    自古以来,人们最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多胜少的战例。

    因为这样的战例中,能体现出勇气,智慧,希望,等等人们愿意见到的东西。

    但是,真正的军事家,战略家,所崇尚的,一定是以多胜少。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兵法,真正的取胜之道。

    毕竟战争,千方百计都是为了取胜,而不是为了展示智慧,显摆勇气。

    一个赢字,要比帅气,潇洒这些词汇来的真实,实在的多。

    这里面是无数的性命,财富,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所以为了追求更大的胜的机会,就必须最大可能的造就以多胜少的局面,扼杀所有不确定的因素,十倍围之,不留失败的可能,不给翻盘的机会。

    赢的不够刺激,不够热血,但却足够安全,足够稳定。

    当真正立于战场,你就会本能的做出选择,选择以多胜少。

    在人数方面,在技术方面,在装备方面,在物资方面,在理论准备,在舆论宣传,

    各个方面,都以多胜少,以大欺小,去追求必然的胜利。

    可以说,通常的以少胜多战例,它也是在某一方面,造就了以多胜少的局面,比如士气,资源,时机等等。

    各国的军事家,都会明白这一点,他们绝不会使自己轻易的陷入以少对多的局面,去展现英雄的智慧和气魄。

    那么,***为什么有底气和美国进行交往,而不担心被其和平演变所左右呢?

    一则,中苏布局在前,早有准备,这是先算在前。

    再则,就是中国有以多胜少的局面。一是人多,数倍于对方,就算给你一个个的教育,没有百八十年也不行。二是文化底蕴深厚,底蕴深厚什么意思,一个字代替,就是多。论文化,我也比你多,你跟我绕思想,别把自己绕进去。

    所以***访美时才会对美记者说,给你一百万人你试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