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逻辑根基看事实



    无逻辑模式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这并不能说明,逻辑是不必要和可以丢弃的。

    虽然没有逻辑,避免了争论思辨,节省了时间,可以获得最广泛快速的传播效果,但它也有缺乏基础,扎根不牢的缺陷。

    而如果有明确,可靠,不怕被检验,被辩驳的逻辑支持,可以率先取得一部分人的真实认可,效果当然是更好的。

    怎么才能不怕被检验,被辩驳呢?

    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谈逻辑,讲道理,是建立在很多概念之上的,在加工语言的过程中,有很多偷换概念的空间,所以精通辩论技术,反应快速的人在这方面更具优势。但实际上,他们未必能让其他人打心底的信服。通常的情况是,虽然你把我辩到哑口无言,我承认说不过你,但我仍然会坚持我的观点。这是因为,辩论胜利和道理正确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而因为事情通常具有两面性,人们经历不同,得出的体验也各有侧重,他们心中认可的道理通常都是有一件或几件真实发生的事能够提供佐证的,而这些,是在辩论中无法更改的,它真实的逻辑隐藏在记忆的深处,不会被攻击到。

    而能够与之抗衡的,往往是新的事实。

    你看某某事情发生了,用你的道理怎么解释,如果解释不了,显然你原有的总结是不完善或者错误的。

    这就是用事实说话,非常的轻巧便利。

    对方为了自己心里解释通顺,不用你说,也会去仔细思考一番的。

    前面讲过,真假掺杂,比较容易迷惑人,但还是有被看穿的可能。

    而事实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真字。

    既然事情真的发生了,它显然是在这个世界的规则主导中运行出来的,它背后就必然有规则的影子。

    既然是真的发生了,那么你怎么去查,它都不是假的,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可靠,可信。

    因此,人们通常会选择事实作为说理的依据,逻辑的根基。

    而这,正是容易被利用的地方。

    因为有一种事实,是人造的事实。

    当然,人造的事实仍然是事实,它和造假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并不是说人造的事实就不可靠,不可信,而是它出现的位置,时机,都是人为可控的,因此可以在其中潜藏很多附加的信息。

    比如你站在一个广场上,说这个广场挺干净的,没人扔垃圾。

    这是你做出了一个判断。

    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从广场上走过,扔了一个垃圾,他就改变了你的判断。

    而如果他扔在广场外呢?你的判断仍然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当这个人拿着垃圾走过的时候,他对你的判断构成了威胁,掌握了你判断是否成立的条件。

    而这,取决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

    他扔在广场上或者广场外,都是产生了一个事实,是真实发生的可信的事件,甚至广场上的人也都可以作证。

    但是,他可以在两种事实中进行选择,造就完全相背的结论。

    那么对他来说,广场内和广场外可能只是半米的距离差别,但是结合你的判断,得到的则是一个论断真和假的区别。

    两种情况显然是轻重有别的。

    对方摘叶飞花间,就改变了你的认识。

    而如果他要是第二天才从这里走过,则对你一点效果都没有的。

    可见时机和位置的区别,都是非常关键的。

    而通过事件的发生和时机地点的选择,对方就可以在你的思维中建立各种不同的判断,逐步形成体系了。

    而像没人扔垃圾这种程度的判断,它是有时效的,和公理不同,但是如果这种判断集中的多了,形成合力,也是可以影响更高级判断的。

    道理和道理之间,是有推断和派生关系的,他们有的也需要互相支持,互相证明,整体上要达到一种自洽,相融,有时候拉帮结派也是有作用的。

    因此,用事实操作判断,逐步修改人的认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它钻了我们信任真实的空子,而真实与真实之间,是可以完全不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