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莲花山天子



    “奋六世之余,征战十年,才有了强盛的大秦帝国。南征的秦军远离故土,苦战而亡,埋骨他乡,再也不能回家侍奉爹娘了,这青山绿水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地。大秦没了,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未曾在史册留下姓名,一将功成万骨枯呀。”

    玉漱在草丛里摘了一大束山花,插在了那个掩埋头骨的小坑上面:“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我们去那边看看吧。”老易从腰间取出一把砍山用的长刀,在前头奋力斩辟荆棘和蒿草。

    随着老易手臂的不断挥动,一条小路在蓬草冲天的地带开辟出来了。当然这条小路老易一年都要来走一次的,并没有踩到什么沼泽地。

    几人沿着小路走了20来分钟,才到了那个最大的地衣圆包的脚下。一只豪猪从土里探了出头来,竖起耳朵,听见附近有脚步声,赶紧缩了回去。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秦军烈士陵园了,方圆约十里,它远看就像行军煮饭用的大锅,近看却似战士的青铜头盔。”老易比划着,“因年代久远,集体墓葬上覆盖了大面积的草甸,原来的夯土层痕迹不太明显了。”

    “老易,你怎么确定这地衣圆包就是秦军的集体墓葬?”西野走近那豪猪进出的洞口,抓了一把细沙,放在鼻子下面闻了又闻。

    “我也怀疑过它的真实性,苗款上有这么几句——屠睢将兵五十万,一路扎于铜人冲,一路扼守线水寨。适逢疾病大爆发,我族三千经黄泉,杀北人三万有余。自此麻风山无敢入……”老易蹲在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 “这里三面环水,有险可据,易守难攻,而栈道是外界唯一可以进入山顶的通道。按理说,越族人和诸苗是无法突破这道防线,攻进秦军大本营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风高夜黑,驻扎在莲花寨周围的数十万秦军遭到了突袭,乱成一片……”

    “我族三千经黄泉……这黄泉是什么?”玉漱问老易。

    “黄泉路上……让我想想……黄泉、地泉,二者当为地下的泉水,地下通道吗?”老易琢磨着。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公(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武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西野念叨着。

    “亲,你说的这段文言文和烈士陵园有个毛线关系啊?”玉漱不解。

    “别打岔,黄泉见母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打开思路。”西野应道。

    “黄泉见母到底怎么一回事啊?”陈玉良问。

    “郑武公与夫人武姜生有两子,大儿寤生,小儿名段。武姜在生寤生时难产,险些丧命,受了惊吓,因此十分讨厌大儿子,而对小儿子段非常溺爱,一心想要他上位。

    武公去世后,窹生按古制继承了郑国的王位,是为郑庄公。因小儿子没继承王位,武姜很是生气,强烈要求郑庄公将都城的地盘封给公子段。

    郑庄公明明知道这是‘逼宫’,干预朝政,但还是按母亲的意思照办了。武姜仍然不知足,她密谋与段里应外合起兵夺权。

    庄公有所察觉,并暗中做好了应对措施,希望偷窥王位的弟弟能够悬崖勒马。不久,太叔段在母亲武姜的怂恿下,起兵造反,但很快被庄公的军队击败,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杀。

    弟弟和母亲联手想要自己的命,为此郑庄公非常愤怒,将母亲软禁在颖地,并发誓‘不到黄泉,绝不再见!’

    可日子久了,作为大孝子的庄公思母心切,可贵为国君,是不能随意更改自己的誓言,让他寝食难安。

    臣子颍考叔说黄泉即地下,如果挖一个地道,找到了泉水,盖上地宫,在地宫里与母见面,就如同黄泉见母。如此一来,既可见母亲,又没有违背当初的誓言,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不为?

    郑庄公听了甚为高兴,马上采纳了颍考叔的建议,派人日夜掘地挖泉,盖了地宫,终于在‘黄泉’宫与武姜见面了。母子二人抱头痛哭,言归于好。”

    西野才说完这一个典故的由来,陈玉良恍然大悟:“黄泉很可能是地下通道,难道除了栈道,还有别的隐秘通道可以到达山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