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 拜谒将军墓



    “行。大家帮帮忙,找找再兴公的族谱资料。”老先生吩咐大伙。

    杨氏族人一听,赶紧搬出那几十本族谱,认真地查阅起来。约摸二十分钟后,老先生总算找到了关于杨再兴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的一本族谱。

    族谱重修于民国33年当时尚无抗金名将杨再兴的争议,是为可信,卷首源流序如是记载:……我族系二房福公,由赤水下籍石井生晟大,匕宋史为杨晟台生发祥,发祥生再兴、再齐、再考,兴公生三子,长子福伯……

    西野的目光落在了“兴公生三子”的上面,他思索了一会,乃问杨进录老先生:“网上盛传再兴公只有一个儿子杨继周,为白袍小将,曾和再兴公一起参加了抗金,怎么和族谱上记载的有很大出入,着是怎么回事?”

    老先生扶了扶眼睛,沉默了一会,才缓缓说道:“网上写的很多事从章节里面复制的,断章取义,不足为信。我们的的确确是再兴公的后裔,连自己的祖宗如果搞不清,而去错认他人为宗族,岂不是有造假嫌疑?”

    “杨老师,族谱只是最原始的依据,如果有地方志作为辅助依据就更有说服力了。”西野又翻过了的一页。

    “有的。”杨老师走到塑像前,在神龛下面拿出了一本的影印件,慢慢地查阅起来……

    “找到了!”杨老师如获至宝,用手指压在记录杨再兴的那一页,念了起来:“杨再兴,抗金名将……不对呀,再兴公在小商河殉国的时候只有36岁,这里怎么说是年59岁啊?”

    “这就奇怪了。老师,据我所知,宋高宗在位的时候同时就出来四个杨再兴,其中s市也就是石井图的杨再兴名气最大。最可恶的连河南相州也跳出来争了,江西吉水杨再兴1140年战死的时候不到20岁,没有什么战绩,不值一提。”西野一一道来。

    “……山西杨再兴,生卒不详,号铁枪,山西太原人,金兵入侵时为宋军主帅,曾是山西晋城泽州府君。绍兴十八年1148,领兵北上克复太原至汾州等府,南下收复解州、渭州,封河东路节度使等职,金正隆六年1161,金兵南侵,即遭杨再兴的激烈抵抗,金兵窜回燕京,再兴因功官至中亮大夫,武宁军节度使,食邑五百户。”

    “哦,那还有一个杨再兴是谁?”老先生问西野。

    “也是我们s市黑山地区的。1993年版收录了,和记载的一致……”

    “愿闻其详。”杨氏族人惊愕不已,睁大了眼睛,看着西野。

    “杨再兴,南宋湖南武冈瑶人首领,苗族,出生于1184年,实是农民起义头领,自称苗王。宋建炎绍兴年间,因不堪忍受宋廷横征暴敛,与子正修、正拱等率九十团侗瑶造反,活动于武冈、全、永、邵等州县。绍兴四年1134被湖南安抚使所俘。父子被招安后,时有反复。绍兴二十五年1155,正修、正拱兄弟被捕杀,造反失败。此杨再兴被俘之时已经年过七旬,宋高宗赦免了他,放归故里,一直活到了绍兴三十四年即1166年之后才去世,享寿当在82岁以上杨再兴领导的农民军长期对抗南宋,史料上带有贬义的猺人。”西野对早已这些熟记于心,解释起来毫不费力。

    “精彩,相当的精彩!”扛着相机默不作声在摄影的魏志良拍下这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镜头。

    “小魏,我说得对吗?”西野瞄了一下魏志良和李昕。

    “大哥,你比的那些评说杨家将的老师还要专业,还要务实。”魏志良给了西野和杨老师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杨老师,可以带我们去将军的墓地看看吗?”

    “魏打记者,墓地离这里还有一段距离的……”杨老师似乎有点犹豫。

    “杨老师,导游费我们会给您的。”魏志良塞给了杨老师一个红包。

    “都不收费的,我是义务讲解的。”杨老师坚决不收红包,“你们把抗金名将杨再兴的真实情况宣传出去,我们就感激不尽了。”

    “嗳,老师,这是您的辛苦费,务必收下。”魏志良将红包放进了塑像前那个捐献箱子里了,毕恭毕敬地向那个头顶题有“威震中原”的杨再兴塑像鞠了一躬,“将军,魏某会还历史一个真相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