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知行合一-第2/2页





    因为对自己比较有自信,而且我写的不是那种潮流风尚,什么潮流我就模仿什么,跟风什么。我就自己写自己喜欢的故事,只要我自己不忘初心,应该不会说哪天写作上、人气上、成绩上出什么问题,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就看你是不是还有情怀在,还有梦想在,这两点,我现在还是在坚持,以后也会一直坚持。”

    方天行听到这些神级作者在讲修行路上的心得体会,每一个神级作者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他们的作品充分想象,随心所造,不受历史的拘束。多采用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可幻,若实若虚,而其基本结构格式则是以某一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像为线索展开故事,铺排历史。

    蛊真人开口说道:“开书以来,我一直有个期待,想看到真正的勇者,真正的圣人,这个角色了解自己的希望与追求,知道自己为何而生

    ,面对抉择不会迷惘,面对困境信念坚定可以战胜一切难关。

    正因为现实的无奈,自己的无力,才希望塑造出一个向神靠拢的凡人英雄。然而这样的角色的确难以找到,看过的书中只有蛊真人比较接近,虽然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更不是圣人

    在各个地方看到的对蛊真人的各种看法,都没有我想表达的,不过想来也只有自己来说才能说清楚吧,既然想要说的东西没有人说出来,我也只好自己为自己发言,

    觉得有趣的人自然会看下去,不感兴趣的人都无所谓啦。

    所谓人性的善恶实在是难以言说,孟子支持性善说,荀子支持性恶说,一直是学术史上,未曾解除之悬案,两说对峙了二千多年,抗不相下。

    孟子说:人性皆善,主张仁义化民;宋儒承袭其说,开出理学一派,创出不少迂廖的议论。荀子生在孟子之后,反对其说,谓人之性恶,主张以礼制裁之。

    他的学生韩非,以为礼之制裁力弱,不若法律之制裁力强,遂变而为刑名之学,其弊流于刻薄寡恩。于是儒法两家,互相诋斥,学说上、政治上生出许多冲突。究竟孟荀两说,孰得孰失,我们非把他彻底研究清楚不可。

    其实人的关注和同情心有限,表现出亲疏远近的圈子状,第一圈是自我,第二圈是亲人,第三圈是兄弟,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

    细玩此圈,即可寻出一定的规律:“距我越近,同情越笃,同情与距离成反比例。”其规律与地心吸力相似,并且这种现象,很像磁场现象。由此知:人之性灵,与磁电相同,与地心吸力相同,故牛顿所创的公例,可适用于心理学。

    人性从未改变,可自孟子荀子眼中看来,就成了性善性恶,极端相反的两种说法,岂非很奇的事吗?

    并且有时候,同样的一件事,孟子看来是善,荀子看来是恶,那就更奇了。例如我听见我的朋友同一个人打架,我总愿我的朋友打胜,请问这种心理是善是恶。

    假如我们去问荀子,荀子一定会说:这明明是性恶之表现,何以言之呢?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此乃自私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历史证明,世界第一次大战,德意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无非起于一念之私而已。所以你这种自私之心,务须把它抑制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