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冤魂聚众寻仇人(17)-第2/3页



  还霍氏自然的占据前院,后边的宅子给康九娘母子,就这么点家当,也不难分。

  蔺钏珍是不会住在这里的,买了一户四进的宅子,搬走康九娘的嫁妆。

  康九娘的嫁妆丰厚厚,十几年被黄氏霸占,田庄四处,长的粮食,赵府吃用,六个嫁妆铺子,一年盈利万两银子,赵府的开支用的就是这些银子。

  黄氏的嫁妆更加丰厚,可是人家黄氏自己把着自己的嫁妆,不经霍氏的手,这个赵家就是黄氏和霍氏当家。

  吃的花的都是康九娘嫁妆的田庄的出产和铺子的盈利,其他嫁妆黄氏没少惦记,康九娘总被嫂子刘氏碎碎念,那些嫁妆就没有被惦走。

  黄氏是白吃康九娘的嫁妆田庄和铺子的收入,自己的全都是她的私房。

  十几年还是攒老钱了,黄家被腰斩于市已经没有人了,黄氏及其子女犯了死刑,黄氏的财产就都是赵家的。

  剥削了康九娘十几年,自己就成了小肥狗,霍氏花了儿媳妇的银子这几年,却对儿媳妇没有一丝情义,对康九娘的孩子竟然这样冷淡,认为康九娘的儿女笨,不能给她挣天大的荣耀,就视为弃子。

  为了给霍氏一个沉重的打击,狠狠地打她的脸,蔺钏珍的儿女附了康九娘儿女的体,蔺钏珍的儿女是极聪明的。

  跟着蔺钏珍落户在那个世界,他们不但是皇家后裔,还是才女和状元郎。

  康九娘的儿子赵恒字永安,女儿赵岷霰。

  都是很忠厚的孩子,赵子安自从康轩被罢相,就被京城最好的皇家书院育才书院给撵出来,不让他在哪里就读了。

  本来他的成绩就是一般,占中等。

  比起赵渊是差了一大步。

  只有就读二等的书院康佳学院这里的学生都是无权无势的平民学子,或是成绩不好的学子,这个学院也不是被人看得起的学院。

  赵子安,是极大的精神失落,外太祖父被罢官也是对他最大的打击,成绩再度的下降,霍氏对他更是看不起,每日去请安,把霍氏不耐烦进门就受到冷遇:“走走走!”这样打发赵恒的话,霍氏说了几百遍了。

  看到或是与赵渊欢声笑语,对赵子安的打击更大,还得忍辱不断的请安,这个老实人也就烦了。

  对读书更加的厌烦。

  一个异界的灵魂占据了他的身体,他就像解脱一样,舒舒服服的睡着了。

  蔺钏珍的儿子进了赵子安的身体,蔺钏珍让他是务必考上状元的。康轩让赵子安再进育才书院,赵子安对育才书院满脑子的不满,他是不会再进育才书院的。

  他就要在康佳书院崭露头角,狠狠地打育才书院的脸。

  康轩成了辅政大臣,育才书院的院长简庆亲自找到康相,康相是不干预外孙的事。

  他已经知道赵子安是不回育才书院的,康轩不说什么。

  简庆亲自去赵府请赵子安,赵子安只是摇头,并不说什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

  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