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这天下,不太平啊



    忠州县秦家小院,宽敞整洁的堂屋里,一家之主秦葵正跟两个儿子围坐在桌前喝茶。

    四十来岁年纪的秦葵,留着山羊胡,耳鬓已渐灰白,虽舟车劳顿,略显疲惫,但精神头很好。

    虚岁十六的秦家长子秦邦屏,人高马大,继承了父亲的样貌容颜,颇具英武之气,眼下他其实已经到了娶亲的年纪,只不过目前还没寻着门当户对的人家。

    弟弟秦民屏,样貌更加俊美一些,今年方才十一岁,不过个头也已是接近一米七了。

    这一家子在古代其实算是个“巨人族”家庭了。

    这趟游历,前前后后小二十天,虽然看着时日不短,但是巴蜀之地道路艰难,所以他们其实也没能去什么太远的地儿。

    父子三人还有管家刘大走了一趟播州,也就是今天的贵州省遵义。

    一行收获颇丰,涨了不少见识。

    而正在此时,一个明眸善睐,肤白水嫩的少女正杵在小院中央一动不动,如同一尊雕塑一般。

    她乌黑的长发用一白色布条扎了个简单的马尾,剑眉,琼鼻,朱唇,玉颈,近看俏丽可人,又有一股英气勃然而发。

    微微隆起的胸脯因为刚才一路飞奔而来上下起伏着,后背早已被汗水洇湿,额头和脸颊两侧也都是水珠,只不过不知是汗滴,还是这潮湿气候带来的水汽。

    秦良玉就这么静静的站在自己家小院的正中央,她没有再向前,只怔怔的看着屋里,神情复杂。

    她的心里有点发虚。

    魂穿变为女儿身,还有这近在咫尺的寻常家庭生活,对她来说,其实是一样的陌生。

    一切都恍若隔世,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秦良玉咽了几口唾沫,正低头犹豫的时候,屋内传来一声呼唤,让她回过神来。

    “玉丫头,怎么在门口傻站着不进屋啊?”说话的是秦葵。

    这话刚一落地,刚才还在屋里热络聊天的秦邦屏、秦民屏,以及站在一旁端茶倒水的小翠,都齐刷刷的看向了门口发呆的秦良玉。

    “来了……”秦良玉撇了撇嘴,小心翼翼的走进了屋去,“路上的熟人说爹爹回来了,我便一路跑了回来,有点喘……”

    进了屋,小翠立刻搬来一个凳子给秦良玉坐下。

    “父亲,这趟游历如何?”秦良玉毕恭毕敬的问道,言语和坐姿都显得局促不安。

    秦葵并没有意识到发生在女儿身上的微妙变化,也并未直接回答秦良玉的问题,而是先面色一凛。

    “临行前,爹爹给你留的功课,完成的如何了?”

    “父亲说的是……”秦良玉不得不临时抱佛脚,赶紧回看了一下记忆,“孙子兵法的虚实篇,女儿已经记住了。”

    随后,秦良玉便一字一句的把“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背诵了一遍。

    反正也不是自己背的,只看着记忆便可,倒也省事儿。

    “嗯……”

    听秦良玉一字不落的背完,秦葵满意的点了点头,又嘱咐道:“光背诵还不够,还要融会贯通。”

    说完这些,秦葵也换了一副轻松的面容。

    然后他又看向了大儿子:“这趟播州之行,见识颇多啊,邦屏,你且给玉丫头讲讲。”

    这所谓的“讲讲”其实也又是一种功课的考察了。

    秦邦屏点了点头,正色道:“这播州交通闭塞,乃是由一杨氏家族世代治理着,其力量盘根错结。当地百姓更是只知杨氏,不知天子。现在传到了一个叫杨应龙的治下,听说他的居所里是雕龙饰凤,异常奢华,而且儿子还听闻这杨应龙平日里竟是由太监服侍起居。”

    秦良玉心里一惊,暗道:这个叫杨应龙的,这是过的土皇帝一般的日子啊。

    当然了,“历史小白”的她并不知道,播州的杨应龙此时已有不臣之心,并暗暗积蓄着力量于十年之后起兵造反。

    他顷刻间连克贵州,重庆,cd三镇,占据了整个大明朝西南部的大部分领土。

    而历史上的秦良玉便是在那时起兵平叛,一战成名,从此开始了其南征北战慷慨激昂的戎马一生。

    听闻长子这番颇有见地的评价,秦葵又一次满意的捋了捋胡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