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沈华浓的人脉



    其余人或垂头不言,或兀自喝茶,只彭成广面上悻悻,他不也是鄂省人?

    他倒是想辩解一二,但此时桌上两女显然在气头上,又怕捅了马蜂窝节外生枝,干脆闭嘴,看着别处。

    沈华浓交了钱很快就过来了,楼梯口对着李洁云这一桌,她得从他们旁边绕过去。

    她还跟王光磊招呼了一声:“我就自己上去吃了,你们慢点吃,一会我吃完就不等你了,你也不用等我。”

    王光磊点点头。

    沈华浓径自上楼去了。

    在座的诸位却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安静之中,过了会儿,才有人硬着头皮重新提起了话头,说起他们本地的几件趣事,其他人纷纷跟着打趣,气氛才又渐渐的活跃了起来。

    等第一道菜端上来,众人对着那一盘子并不够一人夹上两筷子的特色菜,气氛又有片刻迟滞,很快被人强带过去。

    跟楼下的尬吃比起来,沈华浓就自在得多了,菜还没有端上来,她正在欣赏二楼墙上贴着的几张宣传画。

    老饭店就是一家本地家的常菜馆,装修风格也是地道的中国家常风,大厅看着像是扩大的本地人家的厅堂,一楼、二楼的装修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一楼墙壁上挂的是玻璃相框,里面是领导人和几个外宾在这里拍的照片,二楼墙面上就贴着极具时代风格的宣传画了,跟整体风格搭配起来也不显得违和。

    沈华浓在一楼就是吵架去了,顾不上去欣赏,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也赏起了画。

    这种宣传画在全国各地都有,竟市当然也是有的,沈华浓一一扫过这几幅宣传画,发现画上的标语跟以前看到的都差不多,无非就是“人民军队所向无敌”、“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学习十六条、运用十六条”、“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就是图画可能各地不一样,她反正以前没有见过这几张,其他距离远些的都匆匆看过了,她盯着自己桌边的这幅时间最长。

    也不知道那服务员是不是故意调侃她,明明接近楼梯口的地方还有其他的空桌,偏就将她安排在偏里面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管叫山河换新颜”这幅宣传画边上坐着。

    现在可不跟后世一样能够自由选空桌,瞎换位置一会服务员没准还得甩脸子。

    这幅宣传画上是一个红苹果脸蛋的年轻女同志,穿着红色工作服、梳着两条麻花辫,就是时下最有特色的工人形象,这女子应该是个采石工,一手拿着锥子微微倾斜顶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面上,一手拿着锤子,正在专心致志的凿山石。身后的背景是略模糊处理的热闹建设场面,能见到“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正百无聊赖的看着,这时从她身侧走过去一行人,其中一个年轻人看见沈华浓,“咦”了一声,竟然主动招呼起来:“沈华浓!”

    沈华浓狐疑抬头,很快也认出这人来,是沪市塑料花厂的一名技术员叫叶松青,前阵子才去竟市那边学习过,竟市地方虽然小,但是术业有专攻,在这时期塑料花工艺却是一绝,是当地首富张家一手创办的,在民国时候就很有名气,现如今更是远销海外,就连沪市这边也时不时的派人过去取经交流。

    叶松青当时在三花宾馆住了一些时候,经常在那边吃饭,还领了沈华浓编写的那本书,还就书上的内容交换过一些想法,关系还算是不错的,因着二人年纪也相当,便都是以姓名相称呼。

    其实像叶松青这样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沈华浓也认识了不少,深交的虽然没有,但是能够谈得来的还有几个,对叶松青这种身处外地他乡的外来客,这种只是“谈得来”的友谊,也比普通朋友要来得更加特别一些,毕竟这让他在异乡的不适感都降低了许多,而且本来以为再没有见面的机会却又意外重逢,又让这种友谊显得深厚了几分。

    沈华浓自然也是高兴的,比刚才对着李洁云、王光磊等人要真挚多了:“叶松青,你好,没想到到这里碰见你了。”

    叶松青更是激动热情,高声道:“你怎么来沪市了,也不给我打个电话,到了这里我也招待招待你啊,让你尝尝我们沪市的好东西,说不定给我们也写个书出来宣传宣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