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林海155-第2/3页





    “那刑部有什么让你感兴趣的?”

    “刑部那些案子啊。总比要从那些枯燥的圣人曰、圣人云里,翻出新意思,要有趣。爹爹,儿子猜测,圣人说那些话的时候,本来没那么多意思,都是后人附会的。有些牵强的,很没有道理。”

    “交换条件?”

    “爹爹,儿子明年一定娶亲。”

    “好。”

    对林旻现在要离开翰林院,已经接任了翰林院掌院的张昭,来林府拜见林海。

    “林姑父,可是旻表弟,在翰林院遇到什么难处了?”

    “彰明啊,过来坐。来喝茶。”

    林海慢悠悠地亲手泡茶,张昭看林海这样举动,知道林旻不是因在翰林院,呆的不顺意而离开,放下心来。林姑父的茶,泡的极其好喝,只是很少能喝到。

    “林旻啊,他啥事也没有。就是读书读够了,读腻烦了,不想再摸书本了。”

    呵呵,状元郎腻烦读书了?

    张昭还头一次遇到这样的事。

    “林姑父,旻表弟准备去大理寺?”

    “嗯。他对那些积案感兴趣,依着他,恨不能去做捕快呢。”

    林家的几个孩子,都身俱武功,和林家孩子的举业出众一样,广为人知。不过大家都知道林阁老的夫人出身武将世家,孩子会武功,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张昭知道了林旻去大理寺的原因,也不再忐忑不安了。他总记得自己和张旭,刚回到京城时候,林姑父留自己兄弟住在林府,为他们俩兄弟辅导功课,又做了那许多的考前准备。这么些年后,他再回看,要是没有林姑父的那些努力,自己和堂弟,能考个同进士,就已经是不错的。

    同进士,想做翰林院掌院?呵呵,榜眼想坐这位置都难呢。

    “林姑父,侄儿原心里想着旻表弟的以后,以后可以接侄儿的这个位置呢。”  张昭和林旻的年龄差,也恰恰好可以的。

    “你有心了。他现在太小,也许过几年想明白了,会再回翰林院,也不晚。”

    也是,有个隐形辅的父亲,又是状元,吏部程尚书又是他姐姐的公公,好像林旻去哪里,也都可以的。

    张昭想起自己像林旻这么大的时候,呵呵,他那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呢。

    林海一边和张昭喝茶,一边和他说起自己的一个打算。他要汇同翰林院,确定幼童,六周岁到十周岁的男童女童,必须学习的科目。

    “彰明,你不来,过几日,我也要去找你呢。今年的吏部考核,现那些女童学过律法的,家人犯罪的少。我正想请圣人立法,要求所有幼童必须学律法。你看看翰林院,是个什么意见。”

    林海把刑部考核的相关内容,递给张昭看。

    当今手握朝廷大权,难免地有了些刚愎自用,乾纲独断。这事儿,说起来也有好有坏。比如,平民学堂,在当今的强力要求下,这些年就开遍了朝廷能管辖的每一个区域。百户以上的村落,必须设有学堂。有功名的秀才、举人,凡享有朝廷赋税减免优惠的人,必须承担义务教学的。而童生,要是去没有秀才的地方教书,还可以领到朝廷的禄米,享受秀才的免徭役待遇。

    十岁以下的女童和男孩子一起读书识字,当初设想的只是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学早,学有余力的女童,在十岁以前还可以学完《孝经》、《律法》。

    这些年下来,地方官员还有一项考核,就是统计学过律法的女童,其娘家、夫家,生犯法的人数。

    这些年统计结果,现女童的律法学的多的地方,百姓违法现象减少明显。

    张昭仔细看过,方说:“林姑父这提议好。民众从小学了律法,可避免再出现不教而诛。我附同您,一起上奏章。”

    林海和张昭合上奏章,建议朝廷立法。强制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年满六周岁,必须入学读书。并在十周岁之前学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算学》、《律法》,这些基本课程。

    母亲识字对孩子的教育的益处、影响,满朝的文武,都不否认这事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