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2/3页





    清廷的车队到达郑州府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宋庆己在这里带兵在等候护架,而郑州知府李元桢为迎接朝廷一行,早早地征发民工,把大道一律修整成宽三丈高一尺的叠路,面铺满干净的黄沙。在大道两边搭起了长长的彩蓬,并特别选取了不少长相说得过去的民‘女’,在彩棚里等着‘侍’候皇差,并且还下令郑州全城“‘鸡’笼,狗绳”,以免惊了驾。

    车队进入郑州城时,数十里大道边跪满了百姓乡民,迎候朝廷。慈禧见了也十分高兴,下令把轿帘全部打开,不过守卫的士兵们已经预先严禁百姓乡民抬头,因此百姓乡民只能看见抬轿的人的脚、马蹄和车轮,只有有功名的秀才和廪生才有前一步下跪磕头的权利。而慈禧一时高兴,让‘侍’卫们向百姓抛撒“金叶子”,实际是银制的极薄的小片,于是百姓们也顾不得礼仪,纷纷站起来抢夺,‘侍’卫呵斥了几句,慈禧却笑道:“得啦,别吓着他们。”

    慈禧一行在郑州住了五天,郑州知府李元桢几乎一直都没合眼的伺候着,生怕那一点没有做好,惹得慈禧不高兴,等朝廷离开之后,李知府只说了一句:“老佛爷过去啦,我的命保住啦。”便昏死了过去。

    正定府的准备工作并不在郑州府之下,城外的彩棚搭出了几十里,并且早早下令,在朝廷的车队到达的时候,全城的百姓都要出城迎接,结果徐昌、赵平河、明秀等一行人来到正定府时,也被征调要城外去迎接朝廷一行。

    这时正是1月时节,天寒地冻,而在城外迎接朝廷,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露’天里等,受冷风吹;一种是彩棚里等候,不仅可以休息,还生着火炉取暖,而且朝廷的车队来了以后,还可以到路边去迎架磕头,但必须要‘花’银子才能买到彩棚里的座置。当然对徐昌、赵平河、明秀等人来说,银子不是问题,而且即然是要告御状,当然也要表现得对朝廷恭敬,于是一人买了一个位置不说,而且还准备了一尊‘精’美的‘玉’雕佛像,打算在迎架的时候献给太后,当然太后收不收又是一回事,反正自己的心意是尽到了。

    那知在第二天,正定府收到了朝廷的诏书,称:庚子国变,两宫西巡,此刻正是时局艰难,国势维艰,一切都当从简,而沿途官员迎架过于铺张奢华、扰民太重,太后、皇甚为不悦,圣心不安,因此责令正定府不可铺张,官员出城迎接即可,不得惊动乡民百姓,否则必不轻恕云云。

    正定府的官员们接到这份诏书之后都有些不知所措,不明白太后这是唱的那一出,有人甚致胡思‘乱’想,这会不会是皇‘私’自下的诏书?有意和太后过不去呢?反正帝后不和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但在送给传诏的太监2000两银子以后,太监才告诉他们,按诏书说的办,其他的事情别多问了,反正越简单越好,千万别‘弄’得热闹了,然后才告辞离开。

    尽管正定府的官员还是糊里糊涂,不过也总算明白该怎么做了,于是赶忙取消了所有仪式,又安排人手,把彩棚都拆了,并且宣布朝廷进城的那天,谁都不许街,见一个抓一个。徐昌、赵平河、明秀等人也觉得莫明妙,但也只能在住处里呆着。

    本来慈禧这一路心情都是不错的,在到达开封的时候,还正好赶了慈禧的生日。于是开封城内挂满灯笼,搭满戏台,为慈禧祝寿。而慈禧在开封城里住了10天,官员都争相孝敬,使她的行李又多了很多。从开封启程,慈禧乘坐龙舟过了黄河,但在这时,发生的事情让慈禧的好心情彻底消失无踪。

    原来在前几天穿越者在报纸又发表了一篇社评,强烈的批评朝廷在回京的一路铺张‘浪’废、穷奢极‘欲’,而且太监们沿途索要贿赂,搅扰地方,同时还把穿越者在西安遭遇太监索贿的事情又给翻出来。本来这事炒了几个月,这时己渐渐平息下来,但被这篇章一翻,居然又火起来了。结果社评在海见报发表之后,立刻又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报纸也跟风较载炒作,当然都是批评清廷的行动。而这篇社评內容又通过电报,传到了全国各地,而不知怎么竟然传到了慈禧的手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