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因时就事-第2/3页





    至于战区的重新调整划设,赵昺现在还没有想过,当下只有琼州这点地盘,也没有必要划分。而将来面对的却是整个沦陷区,不仅地理区域广大,且形势复杂。即使是抛开地域概念,按照未来战争可能发生的方向来划分,而面对的战争存在着大宽度大纵深的特点,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爆发可能要动员全国半数地区的军事相关机构,所以还需细细谋划……

    军事机关的大脑有了,那接下来身体,这就牵扯到了军队的编制问题。赵昺来到这个世界后,起初对宋朝的官制头疼的很,许多官名与现代不同便罢了,且职能也有的是以原意牛马不相及,让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搞明白怎么回事。而军队方面虽然简明了一些,可也颠覆了过去很多固有的观念,让他难以适从。

    在现代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序列早已在脑子中根深蒂固,成为惯性,不用想就知道编制的大小。来到这个世界却乱了套,其实这些叫法古已有之,但是与现代,甚至当下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对应的军职也是千变万化,不下点功夫也弄不明白怎么回事。

    中国自夏朝初期产生军队编制,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所影响,使得军队制极为丰富。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成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要采用二进位或三进位,或其倍数的编制。

    商代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十个什由百夫长指挥;十什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三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就比较乱套了,各国各自不同,但仍采用什伍制为基数。

    汉朝步兵每五人编为伍,由伍长指挥;五个伍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四个两编为卒,由卒长指挥;五个卒编为旅,由旅帅指挥;五个旅编为师,由师帅指挥;五个师编为军,由军将指挥。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八百至千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数个团,每团兵员二百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二旅,每旅兵员百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二队,每队兵员五十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五火,每火兵员十人,设火长。

    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百人为一个都,都有都头;五都组编为一个营,营有指挥;五营即组编为一个军,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十个军编为一厢,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五万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

    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五百人为标准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作为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营下的为百人的都,有都头;都以下的编制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等士官的名目。蕃兵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所以宋军的编制分为军指挥都三级。

    后来又有变动,有了‘将’的编制,可还分大小,兵员数目在八千到一万。南渡后更乱,编制也跟李云龙的独立团似的连都有大有小。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十一个统制十三个统领,有六十三将编制,约八万兵马;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十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五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十一个军九十九将编制,以建康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八万人;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为中心组织防御,辖十二个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