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o3章 演射-第2/3页





    当年赵昺亲自勘址,将万松岭原禁军雄八营及修内司营原址全部划归国子监,占地百亩左右,但是建成后他还没有来看过。这次他们一行人过了六部驻地后转向西沿原环皇城旧道循山而,正好从国子监前经过,也正可顺便看一眼。

    赵昺当时要求工部建成的书院要集藏书、祭祀、讲学三大功能,而当前从外部看建筑布局依然沿用了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近山处有大成殿殿,大三开间,是书院的祭祀场所,殿前有颜乐亭。高处建留月台和掬湖台。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其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明道堂为书院讲堂,共设有百间斋室,作为学习者的教室和办公区。后边则是学生的宿舍和休息区,则是由过去的营房改建而成,但是也增加了亭台楼阁,加种了花草树木。

    按照赵昺的设想,整个区域基本划分成三个区域,分成甲乙丙叁斋。甲斋作为书院的主体,学生主要来自各地方府学和州学选送的优秀学子,按照‘三舍法’进行管理和选拔,优秀者同样可以免科举试入仕;乙斋则是通过科举取得进士身份者,他们要在这里经过一年的修习,根据分科学习如何做官,经过考试后方能出仕。不合格者再度学习一年后仍不合格,则会被取消入仕资格,只保留进士的身份。

    而丙斋则是蒙荫获得官身的官二代们,他们若是想出仕为官,也必须在这里经过两年的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做官。若是屡考不过关,那也只剩下个荣誉称号了,一辈子别想当官了。另外书院还可以承担些短期培训,例如由京官转为地方官,或是地方官入京,及官员由武转资为官,都要经过培训,使他们能够了解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和应注意的事项等等,不至于到了地方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

    既然国子监下属武学,那么自然也不能或缺。赵昺以在琼州的新军训练营和水军学堂为基础重组为大宋武学,作为国家的最高武装力量的学府。院址选择在凤凰山南麓,与太学只是一山之隔,以原皇城的真圣殿、殿司衙门、朝马院和都作院及军器库为基础改建而成。

    赵昺将学制仍定为两年,一年的基础训练和共同科目学习,一年的专业科目学习。步军仍分为步、骑、炮、辎重四科,但是在专业也进一步加强了细化和实战化的要求。而水军则分为指挥、帆缆、兵器和导航、辎重五科,他们也将在这里进行基础训练和理论基础的培训,在完成后则第二年转往分设在太湖和杭州湾两地的内河与外海两个基地进行实操学习。此外这里还分设了一所士官学校和参谋学校,培训基层士官和军事幕僚。

    另外武学也同样开设了级军官和高级军官进修班,作为新晋职官员入职前的培训,他们将在这里学习相关职务和专业更深层次的军事理论知识,及管理和指挥、调度部队,组织战斗和战役的相关知识,完成层次的提升。

    如今武学的生源除了来自各部推荐的优秀士兵和基层军官,还有部分有意从戎投军的士子,且这部分人随着军人物质和政治待遇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士子参加一年一度的武学招生考试,进入军渐渐成为骨干,逐步改变了军队的结构。

    在世人看来虽然武两学同属国子监管理,但是无论是朝臣,还是国子监的官员都不如此认为。按照陛下的诏令,在领导太学属礼部、武学属兵部,不过同属于国子监进行管理。可兵部和国子监却皆说自己管不了武学,大小事务皆要奏请陛下批示,即便在小皇帝修养期间也是如此,从未有人敢于挑战陛下的威严。

    因此不免有人私下言称,当今金榜题名者方可称天子门生,而进了武学大门那可成为天子门生了。而朝臣们也以为小皇帝之所以将武学名义划归国子监管辖,不过是因为他们拥有授予舍生免于礼省部试便可获得举人资格的权力。如此一来武学学生修完学业后,便同时有了资历,可为以后转资为官打下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