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入地穴 剿灭小人国,除旱魃 救了众乡邻



    在渤海湾西南,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叫‘三大户’的村子,因为村子里有张家、王家、杨家三个大户人家而得名。全村大约有百八十户人家,主要以种地和打鱼为生。

    这一年夏天,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全村仅有的五口大井,有一口已经干涸了,其余的四口井,也是断断续续的对付着用。

    干涸的那口井,是张大户家的。

    水是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没有水怎么能行呢?于是,张家人在一起商量着,再打一口井。

    打井,并不是谁都能做得了的事,需要找专业的打井匠,使用专业的工具,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当然,打井也是一份很辛苦的力气活计,并且还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打井的工钱也是很高的。

    在这附近,只有邻村的雷老五和他的三个儿子是打井匠。

    张家人研究决定好了,然后打发人,去和雷老五协商打井工钱(打井的工钱,是以井深来计算的,那时候,都是以丈为计算单位,一丈深,多少钱),以及一些其他事项,最后,选定一个开工的日子。

    开工的日子到了,张家人早早地赶着马车,把雷家父子以及打井的工具,拉了过来,在预先选好的位置上,破土动工,同时,放了一挂鞭炮。

    打井这个活计,全靠人工挖土,等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要在井上,用材质结实的檩木,支起一个大三脚架,在三脚架的顶端,绑上一个定滑轮,用一根非常结实的绳子穿过滑轮,上面的人,拉着绳子的一端,绳子的另一端,拴上一只大筐垂到井下,等到下面的人,把大筐装满土,就晃动一下绳索,上面的人就把大筐拉上来。就这样,一上一下的一直挖下去,直到挖出水为止。挖井的同时,还要固定井帮,这也是打井程序里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井壁塌方。井帮是用五公分左右厚的柳木板(因为柳木耐潮湿腐蚀),按照一定的尺寸,做出公母榫,相互搭接,一直排到水面下,把井口做成标准的六角形。

    雷家父子在挖井时,都有明细的分工。

    一开始,四个人一起挖,等到支起三脚架的时候,雷老五和他的大儿子雷德,在上面负责拉绳运土;他的二儿子雷义和三儿子雷忠,负责在井下挖土,同时,固定井帮。

    挖井的进度还挺快,一天的时间,就挖了三丈多深。

    为了赶时间,不耽误活计,张家还管井匠的吃住。

    就这样,第二天继续挖。

    张家以前的那口大井,五丈多深,都已经干涸了,现在这口井深,最低也要超过六丈以上,才可以的。这样算来,第二天就差不多见水了。

    可是,第二天挖了一整天,已经六丈多深了,还不见一丁点水,张家人可有些着急了。

    第三天继续挖,又挖了两丈多深(因为,挖得越深,速度越慢),还是不见水。

    这下张家人可吃不住劲了:要不要继续挖下去了?如果不挖了,先前投入的那些钱,就白扔了(井匠不管出不出水,只按挖的深度算钱);如果再挖一天,或许就能出水,这样,虽然成本高点,但是,目的达到了,还是很划算的。这样一琢磨,就决定继续挖下去。其实,这纯粹是一种赌徒心理。

    雷家父子也在商量,希望张家人不再挖下去了。因为,自打他们干上了这个行当以来,从来没有挖过这么深的井,一般的都在五六丈左右,最深的也没有超过八丈。眼下的这口井,已经超过八丈了。井挖得越深,危险性越大。

    如果张家人坚持要挖下去,他们也没有办法拒绝,因为人家已经出钱了,所以,挖与不挖,只能由张家人来决定了。

    第四天吃早饭的时候,张家老当家的走过来和雷老五说:“雷老板,这口井我原计划挖个六丈多深,就应该出水了,没成想,现在挖了八丈多深了,还是没有水,这样吧!今天再挖一天,看看情况再说!”

    雷老五的心里,那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嘴上却说:“没问题,我们会尽力的,早出水,早结束嘛!”

    吃完早饭,继续挖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