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道士们还是有好东西的



许多人都知道,陶仲文去了一趟裕王府。

道学院就要建立了。

没有几个清楚正要建立的道院,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不过,道门中的所有真人们都相继出关,讨论着道门的新方向,没有什么可以摒弃掉的东西。

只有研究深浅的学问。

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三年,大明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

也因此而流向京师的人口,增加得飞快,让嘉靖感觉奇妙的就是,明明他在花钱,可无论是内帑还是国库的税收,却在进一步的增长。

也正是这一年,葡萄牙船员赴日贸易途中,偶然发现绿意盎然的宝岛,惊呼“illa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

当然,这些暂时对朱载坖,乃至于大明来说,都无足轻重。

转眼间,就到了年尾。

京师的三个学院陆续建成,同时坊间还多出了一种肉类,就是鱼干和海鲜。

有了朱载坖弄出来的冰鉴,聪慧的商人们立刻就学以致用的,用到了保鲜食材上面来。

不但肉类的种类多了起来,就连水果的种类也多了起来。

平时冬季可吃不到葡萄。

如今只要舍得花银子,这些反季节的东西,也一样会有。

就连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如今也不再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

冰鉴似乎解决了大部分食物的储藏方式,让许多果农们,都因此而受益匪浅。

就是道路依旧难走,若不然运送到京师的水果和鱼类,还会更加的便宜。

种类繁多的食物,让京师显得更加的繁华。

特别是在寒冷的时节里,坐在烧烤炉子旁边,烫上一壶酒,烤几条鱼或者其他东西,一天都舒服得不想回家。

获得了巨大利润的朝中大臣们,立刻就意识到,阻挡他们赚银子的,就是那些泥泞的道路。

若不是天寒地冻的,无法施工修路。

怕是要加价让人干活。

多耽搁一天,就少一天的利润。

这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严世蕃再次回到了京师过年,感到对京师都觉得陌生了许多。

一个烧烤摊。

一壶酒,一块烤豆腐。

路边摊居然也吃得有滋有味。

“这不比京城的大厨差多少。”

一边吃,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天津卫呆的时间长了,满身的鱼腥味让他都不想回家了。

“严兄变了好多。”

被邀请而来的沈炼,拿起酒杯碰了一下,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严世蕃沉默了少许,才开口道:“我见到了大海,在船上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还有更有意思的地方,更有意思的东西。”

两个见面互相看不顺眼的人,突然就有了共同的豪爽。

似乎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听说皇上要重新收取盐税,而且盐引也不再是稀少之物,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将要合并成一个部门,叫做盐务局,对于产盐和销售盐不再管制,只负责查验盐的质量问题从而给出处罚。”

沈炼说着听来的消息。

他知道,严世蕃能够从天津卫跑回来,不止是为了过年那么简单。

随着嘉靖的威望日隆,二殿下的年龄渐长。

严世蕃也就在京城越来越待不住了。

特别是在道学院建成,开业的那一天,裕王殿下笑着向陶仲文陶真人打赌,严世蕃在天津卫有没有晒黑之后,就更加不愿意回到京师了。

一直被人惦记着,自己还无可奈何。

滋味实在难言。

就是严嵩作为内阁首辅,也半点办法也没有。

不是没有找过朱载坖,奈何连人都没有见到过。

“二殿下的研究院,实在是有个聚宝盆,哪怕是皇上收走了二殿下的所有产业,人家也依旧日进斗金。”

盐是人的必需品。

本来朱载坖已经弄出来了精盐,因为利润太大,自己没有把握,只在小范围使用。

可在那些道士们走出山林之后。

尝到了这种精盐,然后一番操作下来,让朱载坖再也不提他的盐有多好了。

简直无法相信,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学会了给盐加碘,而且还有理有据地说,这种盐吃了之后,不得大脖子病。

那还得了?

自然是大力生产了。

而那名道士,也就因此一边进入道院学习道业,一边进入研究院搞他喜欢的研究去了。

为此,道院拿到了一份产盐,售盐的入场券。

还得了一个专利。

“如今不知道多少人,都在派人想要混进研究院,我也已经抓了十几个了,不过现在研究院改名字了,叫演道阁,进入道院的那扇门,叫众妙之门,也不知那些道士们,怎么突然会对改名字感兴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