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书生纵论(上)-第2/3页





    秦州虽大户人家不多,财富、地产更是完全不能与关中、江南那些富庶地区相比,但若论名门望族,却着实有那么几家,天水赵氏便是其中之一。

    赵氏先祖为战国时赵王后裔,秦灭赵后迁居于此,之后渐成望族。宋太祖赵匡胤便出自天水赵氏,宋时称天水为国之姓望,赵姓也因此排百家姓第一位。虽然到了此际,居于秦州的赵氏已不再有祖先的荣光,族人多为寻常百姓,但仍是当地有数的大族。

    四人一边说话一边沿湖漫步,由南岸向西而行。月盈与黑娃、栓子落在后面一些,与吕成亮等人的书童、伴当行在一处。

    聊了些“杨古井”之类的闲话后,话题不觉就转到了读书科举上。听闻吕成亮不准备参加明年的乡试,赵澍坪和胡忻都很诧异。

    赵澍坪道:“子明在外游学数年,文章必已大有长进,缘何要放弃这一科呢?”

    吕成亮道:“承泽休要捧我,我对自己的本事心知肚明。这些年虽小有收获,却也更知差距所在。进一次贡院,命都要丢上半条,明知考不中,何必去受那份罪?”

    赵澍坪笑道:“照你这么说,我这个应过两次乡试之人,岂不是早就没命了?”

    吕成亮也笑道:“焉知你不是在操之处得了续命妙法,我又未曾习得,可不敢轻试。”

    赵澍坪肃容道:“我确是向操之请教过。你送他几两银子,他必然愿意教你。但操之今日似乎气色不佳,怕是已传过功法了,你还须再等些时日。”说完便笑起来。

    这二人拿刘半仙开涮,说得不亦乐乎,对这位比他们早好些年进学的老秀才全无半点敬意。胡忻虽未与二人一同调侃,面上却一直带着微笑,显然也不怎么认可刘半仙。

    也难怪后进们不把老秀才当回事。刘半仙不务正业一心钻营,干的还是近乎骗子的勾当,又如何能让人敬得起来。

    吕成亮听赵澍坪提及刘半仙气色不佳,说道:“对啊,他好似病了一般,你不提我倒忘了此节。杨铮小友,方才你可是到操之那里求功法去了?”

    杨铮很是无语,道:“子明相公,你再持这般执念,可要走火入魔了!”

    赵澍坪一听大笑不已,胡忻也不禁莞尔。

    吕成亮摇头道:“我又未修他的功法,何来走火入魔之说?倒是你,若不是去求功法,那便是寻他晦气去了?”

    杨铮道:“我寻他晦气作甚?只是与他谈了谈,劝他莫要再拿我的事当说辞去骗乡人。想是操之相公听了我的话,觉得心中有愧,因而看着有些气色不佳。”

    三个秀才听杨铮说得有趣,都不禁笑了起来。刘半仙何许人也,岂会因骗了人便心中有愧,那他这命算测字的勾当早就应当关了。

    吕成亮道:“原来你是去废他功法了,怪不得他元气大伤。你这般等于挡他财路,他怎的就轻易就范了?”

    赵澍坪和胡忻也不禁对此有些好奇,齐齐望向杨铮。

    杨铮便将事情讲了一遍,但未提骗刘半仙写字一节。他要正本清源,自不怕向人分说,正可借此机会在士人当中为自己正名。如此一来,哪怕乡人传得再邪乎,也就不打紧了。

    听杨铮讲完,赵澍坪道:“操之确是有些过了,借小友之病行愚骗之事,实非读书人所为。”

    吕成亮道:“他怕是早就不把自己当读书人了,诸位在州学中见过他几次?”

    赵澍坪笑道:“有学正、训导保他,他又何必去州学,就连考课也一应免了。去岁大宗师按临,学正为他请了假,连岁考都没有应,还不是一样过关。”

    ※※※※※※

    ps:关于避讳多说两句。

    宋钦宗名桓,则连“嫌”、“名”、“丸”等字都需避之,科场韵脚用“丸”字者皆黜落。宋高宗名构,则连“勾”字也要避讳。又因尊赵玄朗为“圣祖”,其名也要避讳,故而宋人写千字文首句时只书“天地元黄”。宋仁宗名祯,同音字皆避,于是蒸饼(馒头)就成了炊饼,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误以为武大郎是卖烧饼的。

    明代对于避皇帝名讳的要求相当宽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元朝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