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族长提点(下)-第2/3页





    远远看到仍有近一半未收的自家高粱地,杨铮不禁暗自叹息,当此农忙之时,家中人丁单薄的劣势显露无疑。只靠父母务这一大片地,确是太辛苦了。

    步入田间小路,杨铮取出一大张草纸,纸下衬一块薄木板,用炭笔勾画田地图形。一边画一边询问父亲,将各地块的户主一一注明。所画之图不必太准确,主要是确定高低之势,以及已经开凿出的几口井的位置分布。

    古成冶则带着他店中的两个伙计,用标好刻度的长竹竿去量井水水面到井口的深度。杨铮将这些数字也记录在图形上,标于各井图样之旁。

    吕成亮见杨铮于草纸上所写的字迹颇为规整,不由暗暗称奇,实难相信这是识字仅月余的蒙童所书。又见杨铮在图上画了些颜色较淡的曲线,一圈一圈围着,或密或疏,除三道与梯田落阶处小路相符之外,其余的线都画在田中,并非田土之界或道路沟壑。对照着眼前的实景想了一会,便明白了,道:“你这些曲线可是用来标识地势高低的?”

    杨铮心道,这吕相公不愧曾有神童之名,脑子还挺活络的,道:“不错,我把这个叫等高线。”

    吕成亮赞道:“好名字!虽乍一看有点乱,但用以标识山川地貌却很巧妙,高低起伏一眼可见。”

    杨铮见他有兴致,便即多说几句,道:“若用不同颜色的线来画,就不会显得乱了。倘若要想画得精确一点,还得借助些工具。现在只为排布浇灌的沟渠,以目测之也就够了。”

    ……

    ……

    午饭后,族长杨正山将二十一户的户主都叫到打谷场议事。此时人们的心思都在地里庄稼上,对余事关注极少,因而除少数几人外,大家并不清楚要议何事。但杨铮现场演示了一下“杨古井”的使用,众人的眼睛立即就直了,随即纷纷议论起来。

    杨正山咳嗽了一声,众人立即安静下来。他说道:“让铮娃给大家说说这个事怎么弄。”

    杨铮走到杨正山之侧,面对众人先施一礼,随即将事情略述一番。听说知州要来杨家坪,众人不由又议论起来。这也难怪,往常衙门一个差人来到乡下,都是个大人物,知州老爷亲自过来,也只过去大灾之后偶有几次。

    杨正山将手里的拐杖在地上敲了敲,发出“夺夺”几声,待众人再次安静下来,说道:“都别吵,听铮娃说!”

    杨铮道:“知州老爷要看的,只是‘杨古井’的功效,无关其它事体。初七前后,咱们山上的麦子也种下了,到时放水浇灌,让他看到即可。与往年不同的,只是挖些引水的沟渠。”

    他说着拿出一张大草纸,请众人移步到边上一个高粱杆堆起的垛子旁,将草纸展开,用几根细树枝穿透草纸插到垛子的侧立面上,说道:“这是咱们山上田地的地形,这些圆圈是井的位置,都可装‘杨古井’,但以这七个位置最合适。”说着点出那几个位置。

    这张图是杨铮重新画过的,未标等高线,只以浓淡阴影标识了地块的高低,虽然准确度更差了,却更加直观。农户虽然极少看到、用到地图,但至少见过官府修“鱼鳞册”,而山上那片田地又是他们劳作了十几、几十年的地方,当真是了如指掌,一看就明白了。

    杨铮又指着图中数道较粗的线条道:“这是我建议挖引水主渠的位置,依靠这七口井,基本可将所有田地关顾过来。具体的位置和小渠,大家商量着办吧。”

    众人一听,便小声议论起来,地块相邻的都凑到了一起。要说引水浇地,这些人可比杨铮专业多了。只不过以前山上的田地多以井水浇灌,用不到引水渠,所挖的几道纵向沟壑,也只是汛期防涝的。

    杨百牛见旁人各自议论,颜面尽是喜色,忍不住上前指着草纸上的图说道:“铮娃,我家最上面这将近两亩地,比这口井高不少,这可怎么办?”

    他家的田靠近山上的树林,位于最高处,若无法享受“杨古井”之便利,就仍然要挑水浇田,自不免着急。

    杨铮也指着图道:“百牛叔,你家这块地我早上量过,最高处只比井口高两尺多一点。咱们只须把‘杨古井’架高一点,再从出水口引一条长一点的竹管,搭到上面这个位置,便能浇到这些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