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行动-第2/3页





    就在这个时候,一则普通人看来没什么关系的新闻,却在政fu和经济界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1990年,白绣线铁路运煤1.2亿吨。有了串联的万吨重载车头之后,白绣线尚且是第一个将这套系统潜力完全发挥的路线。

    这一消息在国内只有一些官方媒体渠道进行了报道,谁想第一个对白绣线进行深入了解的,竟然是日本的nhk电视台。

    一个专‘门’拍摄火车摄影的摄制组,跑到了白绣线的万吨火车盘山而过的线路上,拍下了那宛若巨龙舒展身躯般的影像。

    “车头已经消失在了视线之内,然而车尾却仍然没有影子。当它从隧道中钻出来的时候,甚至有种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错觉。”

    这部深夜放送的纪录片,一经播出立刻就在爱好者之中引起了轰动。

    放眼世界,能搞这种技术的也只有中美苏这三个国家了。其他国家不是技术不够,就是没有这个需求。而过去一直给日本以落后印象的中国,不知不觉间竟然也搞出了“爸爸”才有的东西,这让很多日本人都觉得恨不可思议。

    接着渤海省电视台又从nhk电视台引进了这部纪录片,这才在国内形成了一‘波’宣传高*‘潮’。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随着对白绣铁路当年运行数据的公布,一些嗅觉敏锐的地方政fu立刻闻到了钱的味道。

    1990年,中国铁路运费是公里每吨6分,再加上每公里2分的铁路建设基金。一年1.2亿吨煤,也就是营业收入每公里720万人民币。建设投资成本,每公里铁路是四百万人民币。运营和维护成本,一百万人民币。

    去年建成通车的白音华到绣城铁路,在建成第一年就实现了完全收回成本,甚至还有相当盈利。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老话,从此再也不是什么形容词了。开金矿算什么?远比不上修铁路赚钱啊!

    这则新闻一出,愿意与铁道部合资修路的地方政fu,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

    实际上,铁路的蓬勃发展,不过是90年中国正在迅速变革的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已。

    更多影响更加深刻的改变,也许正在悄然间发生。或许当人们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已经是需要把这段时间当成历史去回顾的时候了。

    在这个大时代的人们,实在是没有时间去稍神作书吧停留和思考。时代的‘浪’‘潮’只会带着那些愿意前进的人向前狂奔,而想要让“火车”停下脚步等等他的,那就只有被碾成一堆渣滓这一个选项了。

    就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中科院计算所国家计算中心自成立以来便紧闭的大‘门’,忽然打开了。

    略显陈旧的桑塔纳轿车里,坐着的是正在筹备成立的反贪总局局长。他的手上拎着的是一叠光盘,里面储存着所有无法核销的发票信息。

    经过一星期的紧张整理和计算,超算中心已经将绝大多数错报的情况清理了出去。如今剩下的这部分,都是几乎可以直接呈上法庭当神作书吧证据的数据了。

    即使如此,数据的数量之大,也有些让人胆战心惊。

    要处理这么多的问题,必须进行整个系统的全面动员。

    做出这样的决定,已经不是反贪局自己能够采取的行动了。而且人数太多,说实话局长心里也有些担心,面临的压力也必然是无法想象的。

    “数据出来了,小胡同志这次可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

    “我看还是慎重一些,需要调动的资源很多,争取更大的支持会比较稳妥。”

    “是的,出了丁棠睦的事情之后,现在海关已经冻结了所有公务人员的出境手续。”

    帝都已经全部覆盖的无线网络,让手机已经在一定级别和先富起来的人群中逐渐普及。此时局长手里拿着的就是一部特殊的菊‘花’手机,可以坐在车里随时与人进行通话。

    而正在与局长通话的祝主任,也同样是一副黑云压城的面孔。

    “到了最后亮刺刀的时候了。”放下电话,祝主任长叹一声,心神不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