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选择(今天加更,第二更)-第2/3页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顾虑,但并不是全部,实际上,那三个人头,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而在另一方面,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在太平军西征时,实在不行,便于九江一带,借助六艘“军舰”的掩护,与其撕杀一番,然后趁胜“求和示好”,当然,这只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打算。

    毕竟,对于太平军以及杨秀清来说,真正的大敌是满清,而不是自己。

    孙茂林拿出旱烟,“托托”敲了两下,点燃深吸一口道。

    “第二件事以后再说。先说这第一件事,我给主公出个主意,便有办法化解这些!”

    “哦?还请成裕教我!”

    “说起来倒也简单!”

    孙茂林“哼”了一声道:

    “这个居人之下,倒也不是坏事,当年朱洪武不也在刘福通之下,受北地红巾之封吗?可关键不是受不受封,而是受封之后听不听调,主公大可不必在意什么“居其之下”,还有容人之量,主公压根就没有居其之下的意思,那又何需顾及此事?完全可以来个“听封不听调”?”

    “听封不听调……”

    闻言朱宜锋沉吟片刻说道:

    “这事我也想过,可是,南京那边会同意吗?”

    “听封不听调”在太平军的历史上倒不是没有,三年后,活动于皖北一带的捻军正是在“听封不听调”的前提下,与太平军合神作书吧,但那是三年后,那会的太平天国经历了“天京之乱”之后,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壮大已方声势。

    至于现在,他们根本就不需要!

    “哼哼,南京那边会不同意?主公又岂知现在南京的情况?若那里是铁板一块,自然不会同意,可问题是那里现在绝对铁板一块!”

    闻言朱宜锋的眉头微微一跳,猛然醒问道。

    “成裕,你是说……现在南京内里诸王已经互相猜疑?”

    怎么会这么早?

    但在片刻的惊讶之后,朱宜锋立即意识到,这是完全可能的,毕竟很多问题并非是一时突然爆发,而是不断的日积月累后形成的不满,最终,这些不满和猜疑导致了“天京事变”。若是如此的话,没准自己还真有机会!

    “正是!”

    孙茂林点点头,语气轻蔑的说道:

    “自从他们夺得江宁,改其为天京之后,那些自粤省来的老弟兄便沉迷于享乐之中,全然不顾清廷未灭的现实,在其进入天京后,就广为宣扬两句话:“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天京诸王豪贵也上下争奢赛富,短视如此,实是世间少见……”

    摇头感叹之余,孙茂林便又继续说道。

    “眼下东王主张北伐,至于它人则主张西征,以屏蔽天京,而东王虽主张北伐,可亦深知当下非得西征,以屏蔽天京、解决天京粮草之难,而其虽兵力号称百万,可能战者不过十万,扣以守城之军,既是北伐,又要西征,本就兵力不足,现在非但要沿江击败清军,还想把主公的湖北一口吞掉,显然全无可能,所以,其才会派的臣下前来游说主公……”

    在孙茂林说话的时候,朱宜锋只是的默默的点着头,就他对历史的了解,西征的太平军可谓是极为顺利,北伐军同样也很顺利,只不过相比之下,后者始终没有得到稳固的后方援军支持,甚至有人怀疑北伐是借刀杀人。

    “至于北伐主公无须担心。现在天国之中,只有东王急欲北伐,以定中原,可焉不知其已经犯下了分兵的大忌,纵是西征有主公相助,其不过增兵万人,而沿途所向又岂只千里。主公为何就不利用其眼下急欲北伐以定中原,以涨声誉,又需西征以屏蔽天京的这个心思,受其之封,缓和与天国关系,行以“听封不听调”之策,如此又岂有居其之下之忧?”

    深思半晌,朱宜锋点头说道。

    “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确实,有一个了解太平军内部情况的人,确实比什么都重要。

    “既然如此,若是主公能做以打算,接受天国丞相之封,那臣下既可回天京复命了!”

    “嗯!”

    睁大眼睛,朱宜锋整个人不由一愣。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