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粮食的意义-第2/3页





    一听种子的事,朱子‘玉’的动作就变得特别迅速,特别机灵。

    他伸手接过口袋,将家中方桌上的物件都往旁边一推,再把口袋里的小包装一一取了出来。

    “这……这……”刚一看到水稻种子,朱子‘玉’的声音就开始颤抖起来。

    手中的这十粒水稻种子,颗粒饱满,‘色’泽晶莹。平铺在他的巴掌心上,就象一颗颗金黄‘色’的珍珠一般。

    李守一没有打断朱子‘玉’的思绪,而是继续喝着自己的茶。

    过了一会,朱子‘玉’的情绪平静下来,又将口袋中的小麦、‘玉’米和蔬菜种子,都仔细观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他摘下鼻梁上的眼镜,用口中热气呵了一下,再用绒布将玻璃慢慢擦拭了起来。

    “守一,告诉我,这是哪儿来的种子?”调匀呼吸的朱子‘玉’,缓缓的问出了自己的问题。

    看得出来,他这是在极力控制自己内心之中的‘激’动。李守一虽然也知道这批种子的不同寻常,却也没有想得到会让朱子‘玉’如此‘激’动。

    “大伯,这是那位老神仙托人给我捎来的种子,听说都是一些抗干旱、抗病虫的高产作物。

    就拿这水稻来说吧,据说亩产能达到1500公斤。而且,不要用化‘肥’和农‘药’,就能达到高产的效果。

    做起饭来,也是特别的香。”李守一没有当过农民,只知道把路由心说的那些知识,给原样的搬了过来。”

    “你……守一,你说的都是真的!”朱子‘玉’倏地站起身来,一把抓住了李守一的手臂。

    “大伯,这都是师兄告诉我的话,一句都没错。”李守一只能这么解释。

    “好,好,太好啦。”松开手来的朱子‘玉’,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重新坐下以后,这才开始给李守一作起解释来。

    华夏这个国家,虽说在教科书上说的是地大物博。其实,我们的土地如果用来除以十几亿人口的话,那是一点也不大。

    回顾历史,许多朝代的覆灭,都是源自于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得不到解决。

    新华夏建立之后,开国领导人一直都把吃饭问题列为重中之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个问题总算是从表面上得到了解决。

    但是,我们现在用的种子,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的进口。这些种子,都是一次‘性’使用。

    假如有一天,国外的大资本集团突然中断了对我国的种子供应,整个华夏将会立即出现大规模的粮荒。

    没有种子,还种屁的什么粮食!到了时候,用不着外**队打进来,华夏也就会不战而败。

    即使是这样的危机下,华夏百姓还得不到实惠。农民靠的是拼命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大了农业成本。

    这样辛苦一季种水稻,到了最后,每亩田的纯利润也达不到五百元。种上十亩田,全家人得拼死拼活的做三个月,也不过是得了不到五千元的收益。

    即使是这样微薄的收入,还得是风调雨顺的好时光。碰上虫灾、旱灾、水灾的年头儿,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算了这笔账之后,农民宁可进城打工。有了一个劳动力,最少也能得上两千元。三个月做下来,也能得上个六、七千吧。

    为了这个原因,有些地区的农民,宁可把田地抛荒,也不愿意种田。

    即使是这样,粮食的质量也是由农‘药’和化‘肥’浸泡出来的产品。吃到人的肚子里,哪能不生病哩。

    即使是这样,那些所谓‘专家、公知’还没有罢休,还在拼命引进外国人自己都不吃的转基因食品。

    象朱子‘玉’这样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就是没有办法可想。

    想要搞科研吧,没有资金,没有支持,也是没有用。而且,现在真正愿意潜心搞学问的科学家不多。

    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完全怪到科学家的头上。得上一个诺贝尔奖,也不够在京城买上一个卫生间的钱。

    时间长了,知识分子也会向钱看的。象朱子‘玉’这样有点迂腐的知识分子,只能困在办公室里看报纸。

    要不是这样的情况,他再是想要给李守一报恩,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的时间留在疗养院帮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