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贤能之士-第2/3页





  方继藩说着,心情很淡定。

  在大获成功之前,他可不想过于乐观,装逼遭雷劈嘛。

  西山这儿,许多人却是激动不已。

  为了这试验田,花费了无数的银子,数不清的人力,何况还有这些年来,无数屯田校尉和农学生员们宝贵的经验。

  而答案,就要揭晓了。

  张信拼命的忍住激动。

  他很清楚,一旦成功意味着什么。

  虽然他不敢相信,其实……即便是失败,他也是能够接受的。

  毕竟……这么多年来,从事农学,带出了无数的弟子和校尉,可他也很清楚,失败是家常便饭的事,总结失败的教训,汲取成功的营养,才最重要。

  朱厚照可再没心思管其他了,他激动的让人取了一些土样和水样,兴高采烈的跑去研究院了。

  …………

  鸿胪寺。

  在这段时间,这个外藩使臣们居住的场所里,络绎不绝的士人,却是隔三差五前来拜谒。

  以至于在这里,总是门庭若市。

  鸿胪寺的迎客主事刘尚对此,已经习惯了。

  不过门庭若市,给予鸿胪寺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奥斯曼使臣所在的院子,送走了一批的读书人,而后刘尚前往此处。

  苏莱曼却在此,显得很是激动。

  他来此已有三个月了。

  三个月的时间,让他对于汉文化,有了许多深刻的了解。

  因而,他来时,本是让人铺了羊毛毯,一应的装束,也都以奥斯曼为主。

  可现如今,他却是穿着一袭汉家的儒杉,微卷的头发也蓄了起来,他依旧还是瘦弱的样子,此刻,他的厅堂上,挂了一副山水画,此画意境深远,与奥斯曼国和佛朗机的画全然不同,那大片的留白,给予了苏莱曼极强的想象空间。

  他时不时的会抬头看着画,看着那点墨的山水,感受着这留白中的意境,竟是如痴如醉。

  案牍上,是四书五经。

  圣人的著作,确实极有道理啊。

  大一统……

  盐铁制……

  还有……车同轨、书同文……

  读到这些的时候,他身躯竟不禁在颤抖,激动的脸都红了。

  奥斯曼原本不过是一个部族,此后吞并了无数的部族,征服了数不清的国家,最终……才成为了跨越三洲的帝国。

  除了伟大的君主之外,在地方上,却多有豪强,他们或为总督,被称之为卡夏,几乎掌控了财权和军权。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分封制呢?

  这么多的家族,在君主强势的时候纷纷效忠,而一旦君主弱势,则进行叛乱,甚至对君主提出非分的要求。

  不少的部族,虽是臣服,却在帝国紧要之时,却不肯兑付他们向君主的承诺,挟兵自重。

  要用礼法去约束臣子,让他们知道仁义礼信,要用盐铁之政,去掌控帝国的财权,同时……需推广一样的文字,让帝国的每一个部族,都说同样的话……

  若如此……才可以缔造世上最伟大的国家,传承万代。

  方才,他与许多的儒者讨论了关于教化的问题。

  只有教化,才可以使百姓只知君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刘尚进来厚,朝苏莱曼行了个礼。

  苏莱曼此时道:“真是一个幸福的太子啊,他拥有数不清的贤能之士,可是他竟不能去采纳他们的忠言,居然远离他们……这叫……亲小人,而远君子……”

  苏莱曼发出了叹息,有几分羡慕,又有几分嘲讽。

  刘尚不禁道:“什么?”

  苏莱曼这才回过了神,此前,不过是喃喃自语。

  可哪怕是喃喃自语,他说的也是汉话。

  在他看来,他要学习汉言,就必须贯彻始终,只有熟练的掌握,才能体会到四书五经之中的精髓。

  那些大儒和读书人,都是可敬的学者。

  他们似乎对于任何问题,都十分的精通。

  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极深的哲理。

  只有熟练掌握这门语言,才能听懂他们的话,理解这些深邃道理的本意。

  苏莱曼失笑,看着刘尚,用汉话道:“刘主事,今日,你又想和我讨论吗?你想讨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