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兵临城下



    武正翔面目肃然气势凌冽的走在宫中长长的甬道之中,两侧是高高的朱红色宫墙,头上是铅云密布的天空。

    整座皇宫,仿佛知道失去了男主人,显得哀恸和压抑。

    然而,皇宫只是座建筑,怎么可能有喜怒哀乐?真正哀恸和压抑的其实是武正翔的内心。

    庆隆帝驾崩了,但他燃烧生命布下的大网才刚刚张开而已。只是没想到,鱼是上钩了,但没想到第一条上钩的,竟然是京畿大营这条大鱼。

    京畿大营中,有三万精兵两万辅兵,合计五万有余。

    莫看从字面上看,这数量并不多。但从城墙上望下去,营寨密密麻麻,军旗如林,黑压压一片。

    为防叛乱,洛阳城中常驻的兵马并不多,且派系林立山头众多。

    皇宫中,武胜领着的北衙禁军仅五千人,南衙也不过这个数字。

    京城有五城兵马司,负责九门安危、巡捕缉拿盗贼等。守着城门的士卒,就是属于兵马司管着。另外,京兆府、刑部、大理寺等地各有衙役,但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之数。

    算算总兵力,全部加完也才一万三千余人,凭什么和城下大军对抗?

    更何况,由于魏明护短的个性,京畿大营如同铁板一块,上下一心。且营中士卒都是从边陲之地积了军功升上来的百战老兵,战力不可同日而语。

    一句话,京中的局势相当严峻。

    武正翔和太子再怎么不睦,也要将庆隆帝交代的这最后一件事办好。

    宣政殿,前殿。

    京畿大营扯了反旗,事关重大,太子召集重臣勋贵宗室在此议事。

    悬殊的兵力对比,令众人的心上都如同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不得轻松。

    “回殿下,洛阳城城墙厚实、防备精良,守住绰绰有余。”

    礼部吴尚书这句话,听上去虽然美好,但却并未让太子放心。

    守是能守住了,但叛将围住了京城,粮草后援均被阻隔在外。在日日攻打之下,京中又能撑多久?

    正值太平盛世,洛阳满城的百姓、士卒、官绅、勋贵、宗室,皇城中的宫女内侍、嫔妃、皇帝皇后等人,已经超过了百万之数。

    这么多人,每日消耗的粮食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只不过平时的洛阳城,地处南来北往的洛水之上,每日都有大量的货物流通,才没有感觉出来而已。

    当洛阳成为一座孤城,这个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殿下,”户部巩尚书出列一步,禀道:“经过微臣计算,十日后城中就会粮食告急。官仓中的粮食全部拿出来实行粮食配额,能多顶五日。”

    洛阳城中的官仓粮食并不多,只不过是常规储备着以防饥荒而已。真正的军仓,建在离洛阳城几十里之外的洛水岸边。

    选择那里做军仓,是为了交通便利,能快速调动粮草物资。谁能想到,原本忠于庆隆帝的京畿大营,竟然敢私自造反,用的还是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理由?

    当年之事,经历过的人要么永远的闭上了嘴,如童华池。要么永远不会透露出半分,如吴光启。

    但其实众人的心中,不是没有计较的。

    当初先帝宠信汝阳王,还是太子的庆隆帝一直不得先帝喜爱,几次都险遭废弃。但后来汝阳王做下一件大逆不道之事,才恼了先帝就此失宠。

    但那件事,汝阳王一直拒不承认,口称是庆隆帝陷害于他。但相比起铁证如山来说,他的辩驳格外苍白无力。

    后来先帝驾崩,庆隆帝继承了大统,随即就将汝阳王圈禁在太陵。当年的事,便成了宫中禁忌,无人敢提。

    京畿大营翻出了这件陈年往事,又手持先帝遗旨,不得不说有一定的震慑力。至少从名分大义上,完全站得住脚。

    朝廷目前称魏明为叛将反贼,旗下将士为乱军。但若魏明当真成功攻下京城,拥立了汝阳王之子为帝,天下的反应还真不好说。

    殿中大臣不比寻常百姓,他们想的要更多一些,家族利益、从龙之功等等。这其中,自然不乏一些墙头草,在心中开始做两手准备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