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产业风波



    徐文宇眼睛亮晶晶的,道:“阿姐,我新学了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就想看看大白鹅到底是不是红掌。”徐文宇刚满六岁,由徐老夫人亲自给他启蒙,还未曾请先生。已经学完《三字经》,每日习大字,还教一些简短的诗句给他。

    徐婉真心头一阵恍惚,《鹅》这首骆宾王的诗,她在现代的幼弟也背诵过,原来这个高芒王朝也有骆宾王?看来历史并没有偏离正轨多少。只听徐文宇开心的大叫:“抓到啦!抓到啦!”

    只见那只大白鹅在小丫头怀里不断扑腾,奶娘抓住鹅掌让徐文宇来看。徐文宇兴奋的道:“阿姐!你看,果然是红掌呢!好像又不是那么红。”

    徐婉真微微笑着,道:“宇儿做得不错!有不明白的地方,须得要亲自验证。”徐文宇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那大白鹅扑腾的满地鹅毛,粗使婆子拿了扫帚来扫。徐婉真见状,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便让葛麻捡了几根粗壮的鹅毛过来,徐婉真就着葛麻的手仔细端详。徐婉真想要制作鹅毛笔,前世她在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留学时,参与过一些社团。有一个社团就是致力于将中世纪欧洲的用品进行复原,其中就有鹅毛笔。既然无法驾驭毛笔,将鹅毛笔制作出来,硬笔书法总是没有问题的。

    但现代的制作方法不能照搬,有些工艺在这个朝代并没有,须得找别的方法替代。

    在徐婉真对鹅毛笔苦苦思索时,徐家在变卖产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麻烦。

    徐老夫人端坐花厅主位,下首站满了徐家各大店铺的掌柜,有三十余人,江南道的掌柜们都到了。

    为首的布庄吴掌柜道:“目前有苏州张家、湖州卞氏、常州钱家联合江南道其他布料行、丝绸行、绣庄,一起压价。并放话说,若是有别的店铺敢接手徐家产业,将会受到他们联合打压。”

    徐老夫人缓缓道:“他们出价几何?”

    吴掌柜脸色难看,道:“很低。苏州城里的两家锦绣记店铺,只肯出一万两银子,还须得掌柜、伙计、货品全部留下。绣庄连绣娘一起,四千两。城郊养蚕织布的布庄,只出三千两白银一座。”说罢将对方提供的价码文书呈上。

    碧螺接过交给徐老夫人,徐老夫人却看也不看,眼神缓缓扫过站立的掌柜们。吴掌柜在徐家做了几十年,是徐老太爷在世时就倚重的人,他面容愁苦,忧心忡忡。几位徐家的家生子掌柜,神色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而近几年新进的几位掌柜,则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色。还有几位,神色值得琢磨啊。将掌柜们的神色尽收眼底,徐老夫人心中也有了数,道:“你们也是徐家的老人了,你们说说,眼下当如何?”

    沉默半晌,听到底下传来声音:“依小人愚见,这个出价确实太低。在这个价格上各加一千两银子,就差不多了。”正是之前神色值得琢磨的几位掌柜之一,徐文敏聘进来的越州锦绣记刘掌柜。

    这句话引得各大掌柜纷纷侧目。要知道,徐家的产业遍布江南道,在每一座州城都可见到锦绣记店铺,当地人都以能穿锦绣记的布料为荣。布庄不仅自行养蚕采丝,还有固定的蚕户供应生丝。将生丝葛麻通过纺织、染色成为各种布料、丝绸锦缎,放在锦绣记售卖。客人需要成衣时,绣庄提供成衣剪裁、刺绣等服务。在徐婉真看来,这便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基本上杜绝了受制于人的可能性,古人的智慧实在不容小觑。锦绣记的经营是徐老太爷在世时定下的方略,从第一座布庄开始,数十年辛苦经营,挣下这偌大的家业。仅仅绣庄一项,一年的利润就能有三千两白银,这百万家产,在刘掌柜的口中,竟然在那等低价上浮一千两便够了,这怎会不令人诧异。

    徐老夫人听得此言,不露声色道:“哦?还有哪些掌柜也这样看?”当下又有几人附和。

    吴掌柜怒道:“刘掌柜,徐家待你们可不薄,如何说得出这等话来!”

    刘掌柜白胖的脸上露出狡诈的笑意,道:“徐家这颗大树,眼看就要抱不住了。我们这些做掌柜的,要懂得看风向才是。待这些产业卖完,徐家还有铺子让我们做掌柜吗?不如趁早找跟粗大腿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