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奔赴京师-第2/3页





    张昭华眼睛一瞪,这个奶娘急忙将麻布片垫在了襁褓下面,这个办法倒是管用,果然椿哥儿不再觉得不适。那边王妃喊她上辇,按遗诏上说,诸王只许本国哭临,她们要先去承运殿举哀,之后去祖庙和社稷坛,没想到还未上辇,就有宫人过来说燕王准备带着高炽三个,去京城奔丧。

    王妃不由得大惊,见到燕王便道:“殿下,你怎不听遗诏所说,不许诸王赴京?此时朝廷,非大行皇帝朝廷,而是新帝朝廷了,父子、叔侄,哪个更亲?若是强行入京,被扣上违背先帝遗旨和违背新帝圣旨两层罪名,彼时如何是好?”

    张昭华连连点头,王妃层层说尽了,只是不知道燕王为何还要执意一行,她不由得望向道衍的方向,这老和尚机关算尽,怎么此时不发一言呢?

    王妃也想到了这老和尚对燕王的影响力,道:“大师,您如何不劝劝他呢!”

    “阿弥陀佛,”道衍微微一笑:“殿下孝子之心,感天动地,何人敢阻拦呢。”

    张昭华似乎有点明白了,燕王要奔丧,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中道而返罢了,朝廷不敢抓他,他也不能往前再走一步。为什么,因为燕王秉持的是“孝子之心”,一个悲痛欲绝的儿子,想要看一看老父亲的遗容都不许,已经不近人情了,若是因此还要被问罪,那天下都为之不平了。而因为燕王身边带了不多不少一千人的护卫,这是个有意思的地方,你要说这一千人能干什么呢,说真的什么也干不了,但这些人长驱直下,造成的震动也小不了。所以这是个微妙的试探,看朝廷那里,准备用什么来应对这一千人。

    若是朝廷没有阻拦,仅仅派人斥责,那燕王不说二话,将将士留在江边,单骑入京,祭拜先帝。若是重兵陈设,严阵以待,如临大敌——那就太可疑了,遗诏里面的东西就值得商榷一下了,是什么人假借遗诏的名义,忌惮、监视和挟制诸王?

    只想到这两层,张昭华就佩服地五体投地了,而道衍和燕王其实还有一个想法没有说出来,这个想法是决不能宣之于口的,新帝初即位,年轻人总是年轻气盛,他年轻气盛之下,便以天下为己屋,想如何陈设就如何陈设了,这恰是大行皇帝命周公之意,总要使他被约束,若不然皇帝唯我独尊恣意妄为,谁能制之?

    要给新帝一点世面见见,一点手段尝尝,这不独是燕王的想法,这是历朝历代新帝且是年轻的新帝即位,诸臣的想法。但是如今臣权在大行皇帝的打压下,几乎丧失殆尽,根本没有和皇权掰手腕的能力,能给新帝一点忌惮和威压的,就是这些叔父之尊的藩王了,而其中又以燕王为诸王之首。

    燕王以蒙古指挥使观童、中护卫千户丘福为统领,带着三子南下奔丧。出了北平城,燕王透过辇车左门,看到光线渐暗,南方天际风起云涌,随即便有大滴大滴的雨水透进车里来。道衍伸手想闭车门,却被燕王阻了,他看到瓢泼的雨水降下来,打在车辕上、马背上,而前方的军队艰难地前行着——他便招呼扶辇的军士:“将我的马牵来!”

    燕王也骑上马,和他的将士们一起顶风冒雨,在呼卷的狂风中,豆大的雨点砸在他麻灰色的丧服上,他却一无所觉。

    一路上风雨兼程,晓行夜宿,燕王形貌衰毁,食不下咽。倒是有一晚上天色放晴,不再下雨,道衍推门而出,站在阶上仰头观星。

    他看着天幕,高炽走过来,道:“大师,观星有何所得?”

    这几天的持续赶路,也让高炽受尽了苦头,他本来身躯肥胖,体质比不上两个弟弟,而且燕王乘马的时候,除了道衍敢安坐在辇中,其他人都得出了辇车去乘马,而高炽淋了雨之后,似乎有点发寒的迹象。也幸亏道衍取药调护,他才算没有发病。

    “老衲看紫薇垣市,”道衍随手指着中天一片垣市,道:“世子可知紫薇垣?”

    道衍这人,天象、星算、历法、奇门遁甲无一不通,学了儒、成了道、剃了发,论机谋他是阴阳家,论权变他是鬼谷子,心中装的是帝王策,要行的是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大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