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深明大义



    太子听石舜华说完, 不禁叹气:“一个个都把大清当成一块肥R,有事没事就过来踩点。”

    “还是红烧R。”石舜华道。

    太子转向她:“别跟孤贫了。碧水的人怎么看出洋人身份不一般?”

    “手心里有很多老茧。”石舜华道, “手背细皮嫩R, 不像干重活的手。只有一种可能, 经常拿刀枪剑戟。”

    太子:“除了这一点呢?”

    “穿的很寻常,帽子上却有宝石。”石舜华道, “他们去杂货店买特产时, 出手非常大方, 恨不得把所有特产全买回去。”

    太子:“将军充当商人?”

    “在海上讨生活的八旗子弟查过, 印度那边的确被洋人占了。爷还说他们跟土匪没两样,既然能当土匪, 自然也能从商。”石舜华道, “他们敢囤货,还不怕引人注意,显然是光明正大来的和偷偷潜进来的日本人不一样,不能按照处置日本人那样处置他们。”

    太子颔首:“命金银楼的掌柜去找他们,探探他们的底。”

    “金银楼不成。”石舜华道,“玉茗轩还有可能, 洋人看见茶叶如同咱们早年看到自鸣钟。”

    太子:“你来安排, 回头孤跟汗阿玛说一声,晋江频繁出入也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九月二十八日, 上午, 大雨磅礴, 天津卫传来消息。

    胤禔带兵在倭国海边放一声炮, 倭国掌权者即使人出来议和。饶是十三皇子胤祥聪慧不亚于四贝勒胤禛和八贝勒胤禩,碰到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情况,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泱泱华夏,几千年间除了元朝那个短命的朝代,华夏人几乎没主动侵略过别国。而元朝之所以那么短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肆意扩张。元朝的事不可借鉴,史上便无前例,胤祥只能向京城求助。

    康熙看到胤祥的信,也没想到早年让大明朝廷头痛的倭寇如今这么没出息。可明史资料上详细记录着倭寇数次侵扰沿海百姓,也让康熙并未因倭国一时认怂而大意。于是,宣王工大臣乾清宫西暖阁议政。

    天气突然变冷,太子有些不舒服,早上喝了药依然咳个不停。

    石舜华望着窗外的雨,听到耳边的咳嗽声:“张起麟,去乾清宫一趟,说爷病得说不出话了。”

    穿上蓑衣和雨鞋,太子从东次间出来:“孤没事,咳咳……”

    “这样都没事,怎么才叫有事,咳出血吗?”石舜华说着话就要把他身上的蓑衣拿掉。

    太子抓住她的手:“外面下的睁不开眼,汗阿玛此时宣孤过去肯定是有大事,别闹。咳——孤的额头不烫了。撑不住就回来,不会硬撑着。”

    “霍林,看着爷。”石舜华不放心,太子走后她就命膳房煎药。

    东宫离乾清宫最近,太子却不是最先到的。他到西暖阁时,今儿当值的臣工已经到了。太子可以说姗姗来迟。

    康熙正想问太子怎么这么慢,就看到他摘掉蓑衣,拿掉披风,脸色潮红:“怎么穿这么厚?”

    “有点冷,咳咳……”太子下意识用拳头挡住嘴。

    康熙眉头微皱:“又病了?”也没等太子回答,“宣太医看了吗?”

    “看过了。”太子道,“小病。每年换季的时候都会生病,过几天就好了。汗阿玛,出什么事了?”

    康熙把信递给太子:“你看看,朕已经同他们说了。”

    “您是怎么打算的?”太子反问。

    康熙看一眼张廷玉。

    张廷玉:“强行登岛难免会有伤亡,即便把岛拿下来,将士们的家眷也会怨恨朝廷。就此回来此行又没任何意义,不如命倭国和高丽一样纳贡。”

    “下官赞同张大人的提议。”兵部尚书傅绅跟着说。

    太子转向康熙:“儿臣这段日子也查过关于倭国的记载,如果命倭国向咱们纳贡,不如就要铜和铁。但儿臣觉得该防范的还是要防范。”

    “何出此言?”康熙问。

    太子:“二十四年,朝鲜边民越界杀人,您出面迫使朝鲜方面处死相关官员。二十八年,朝鲜使臣的奏表内故意不避讳儿臣名讳,再次遭到严惩,可是他们依然没改。

    “这些年偷偷越界猎杀咱们的东西时有发生,因一直未涉及到人命,您才跟朝鲜方面计较,可事实是存在的。高丽对您称臣都这样,倭国更不可能因纳贡就此安分。儿臣以前听八弟说日本和咱们中间有很多小岛,不如派士兵前往岛上盯着倭国,顺便保护出海捕鱼的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