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被消磨的文官骨气-第2/2页





    心计虽然厉害,却不能弥补在治国上的短板。

    尤其是在猜忌和急功近利之心的作用之下,更是将这种短板无限放大,使得大明的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加速发展。

    别得不说,仅仅就武将一事之上,举一个最能反映问题的例子,崇祯的猜忌之心影响有多么的严重。

    登基之初,朱由检在崇祯三年开得武科取士,遴选武状元,参加者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京城,场面不可谓不壮观,不可谓不热闹。

    首次的武科会试,一下子就录取了一百二十人之多,全都充实到军中,补充急缺的一些将领职位。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武将受到崇祯的猜忌,没有死在敌人之手,或却倒在自己人的屠刀或软刀子之下,是被陷害而死,或是身陷囹圄之中,使得随后的武科每况愈下,参加的人越来越少。

    等到崇祯十年之时,也是朱由检开得最后一次武科开试,居然无人参加,潦草收场。

    仅此一点,足以说明,无人敢在崇祯的手下为将!

    信息虽多,却是在贾亦韬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想到崇祯年间的武科取士,贾亦韬又想到了民国时期的黄埔军校,为国民党培养了许多的卓越将领,即便是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多数也是出于黄埔军校。

    刹那间,贾亦韬的嘴角微微上扬,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心里暗想:“对啊,我也可以创办一个皇家军事学院,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唯有职业军人,灌输过忠君爱国的思想,才不会脱离控制,才不会轻易反叛。”

    一念及此,贾亦韬重重地点头,愈发坚定了这个想法。

    纵观历史,历史上有名的武将,忠君爱国的将领,几乎都有着很高的教育素养,别得不说,宋朝时的杨家将、岳飞等人,那个不是文武兼备之人?

    还有近的戚继光和郑成功,两人都有文人的背景,都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后来才成为的武将。

    当然,仅就此时而言,郑成功还只是一个四岁的幼童,远在日本。

    究其原因,经过儒家文化的熏陶,无形之中,在增加武将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在他们的思维上加上了一个桎梏,忠君的信念远比文官来得更加强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