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姑姑和姑父



    第二天下午两点。

    杨元家三个人,杨向东一大家子算上小孩五个人。杨贵生老两口子,还有先到杨庄村的春巧姐两口子,他们女儿直接从市里去。

    一共十二个人,齐聚在村口,等杨元和杨向东将车开下来。

    村口有不少村民在纳凉。见到这阵仗后,纷纷打招呼:“你们这是干啥去啊?”

    “呵呵,他姑姑嫁姑娘,我们去赶酒席。”

    “坐席面去啊。这营生好!哈哈……”

    “老六,这两天菜棚里你多看着点,发现起虫了,要及时除除,诱虫灯打开,别等虫子多了再收拾,那就费工夫了。”

    杨元老爸给一个黝黑的汉子拔了根烟,抽烟的功夫,顺嘴嘱咐了句。

    “放心吧!我天天盯着呢。”

    众人在村口聊了会儿,两辆车开来,停在旁边。

    杨元和杨向东新买的都是七座的面包车。

    十二个人分两辆车坐了,现在天气暖和了,大家都穿的少,所以并不拥挤。

    两辆车加大油门,轰鸣驶去。

    “刚才说的是老杨家小幺的那闺女吧?就是那个嫁到云州市里的。听说是在市里第一人民医院上班?”

    “就是那个。老杨他们那辈儿就那么一个女娃。当时还上了大学,念完书分配工作后,直接就嫁在市里了。

    人家那日子,可不是咱村里人能比的。

    有时候回来一次,你看看人家那穿着打扮?

    别看是咱村出去的姑娘,现在那是实打实的城里人。老杨他们兄弟姊妹几个,数人家最出息!

    他们几个兄弟,相比起来,倒是差远了。”

    “啧,城里人咋地?咱农村就差了?

    我瞧着老杨家也不差。你瞅瞅杨元这小子。

    办养猪场养猪,山上一摊,山下一摊。

    还有城里开着屠宰场,食品公司。村里的合作社也是人家的折腾的办起来的。

    现在小百十来万,人家都看不到眼里。

    你说这是一般城里人能比的?

    还有老大家的那个杨向东,以前人就在外面常年打工挣钱,比起一般人都能挣。

    现在也跟着他兄弟弄起了养猪场。你说人家一年能少挣了?

    要我说,老杨家这几个小辈要出息着呢!你瞧好吧!”

    “……倒也是。你说杨元这小子,不声不响的就折腾出这么大摊子。去年还不显山露水的。”

    “这我哪知道?几点了,你去不去上班了?”

    “今天我轮休。”

    “草,老子以为你也上班,和你扯了半天,现在快误了上班时间了。”

    “那你怪谁?你又没问我?”

    ……

    开车走了近四个小时才到云州市。

    主要是去武灵县这段路难走,从武灵县到云州市上高速后,就很省时间了。

    刚进市区,姑姑杨慧筠就打来电话。

    说起姑姑的名字,当时在农村,女娃子不外呼是梅杏菊之类的,大都是随便起个名字。

    但是杨元爷爷当年在奶奶生下这位闺女后,觉着这些名字太难听,专门提了二斤肥猪肉,找了村里的老教师,扳着字典起的。

    像杨爸他们弟兄三个就没有这待遇了,都是随口起的,名字很大众。

    对这位小女儿的宠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再说,那个年代,在农村能供着一位女娃上大学,那可是非常难得一见的。

    “小元,你们走哪里了?到了没?我去车站接你们。”

    “我们刚进市区,姑姑,你不用来接了。我们开车来的。”

    “开车来的啊?那你们直接来家里吧,先来家里坐坐。然后咱们再去酒店。知道路么?”

    “知道,我还有印象。”

    “那行,到了给我打电话,我下楼接你们去。”

    杨元姑姑住在瑞景新城,杨元和杨向东开车刚停到小区门口,就看到一位穿着米色长风衣,四十来岁的妇人站在保安亭旁等着。

    姑姑杨慧筠平时保养非常好,虽然四十多岁的人了,但是脸上白净,头发在后面挽着,款款而立,非常有气质。

    杨元刚从车窗上冒出个脑袋,她就眼睛一亮看到了,连忙迎了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