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要收秋了!



    尽管要承包五十年,但是杨元估计也用不了多少钱。

    前几年村里有人种桃树,承包了几百亩耕地。杨元家里有一亩玉米地,也在那一片里面,被承包了进去,一年才五百来块钱。

    这还是种田的耕地!

    而杨元要承包的三座荒山,说是鸟不拉屎也不太过分,并且十分偏远,都快出了杨庄村的范围了。

    从二龙山另一面山坡下去,不到五百米就到了另一个村,白崖沟了。

    所以自然承包费高不到那里去!

    李良材之所以在杨庄村威信高,最主要的是为人公正。

    在他们那代人心中,信仰还真不单只是嘴上说说的。

    谈了一个多小时。

    李良材没有拍板,一是关于承包费用,要村里其他人讨论下。二是手续问题,承包林地,要县里报备的。

    办下来,大概要一个星期时间。

    杨元一想,时间足够,野猪仔最早下的不到两周,有的才三五天。

    至少五周才能断奶。那就一个多月。

    即便是要上山放养,也必须在断奶之后。

    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对了,大伯,以后我承包的山上会种树,种草啥的,这些也要写在承包合同里。”

    “你想咋折腾都行,只要别把山头给刨倒了就成。”李良材点了点头。

    和李良材议定,杨元告辞,出了村委会。时间不早了,正好回家吃饭。

    杨元家在村西头,原来这边是村中心,后来人们嫌这边地势高,路不平,不好走。后来渐渐在村南边盖房,大部分人搬了过来。

    村中间那条小河的北面,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户人家,都是没人住的破旧房子,一水儿的石头黄泥砌的墙。

    很多旧房子,没人住,早就塌了。

    杨元他们家还是老宅子,听爷爷以前讲,他们祖上是的大地主。

    那时候整个杨庄村都是老杨家的家业,其他姓的都是杨家的佃户。

    最繁盛的时候,不仅杨庄村,就连附近几个村子的地,都是他们老杨家的。

    按照杨元爷爷的说法,当时这道河的地,一多半都是老杨家的。

    这道河,说的可不单单是杨庄村村中间的那条小河。

    实际上整个龙门乡下辖的十几个村子,基本上都是沿着一条河,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坐落下来的。

    古代的人们的村子都是建在河边,逐水而居的。

    杨庄村就在这条河的中间。

    尽管现在有的村里已经没有河水了,可要是顺着干河道挖,很快就会挖出地下水来。

    杨元爷爷说的范围,按照现在的地理换算,那就是多半个龙门乡。

    恐怕至少有几十万亩地?

    时间太久,杨元也无处考证,就连家谱也早已失传了。

    说是老宅子,其实在杨元小的时候,已经重新盖过了。

    毕竟原来的老房子早就不能住人了。

    本来依照杨元老爸的意思,是在现在村中心的位置,建新房子。

    可杨元爷爷不同意,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没有搬,又重新在原来宅子的根基上盖的新房子。

    老宅子地势高,那时候人们建房子,最先考虑的一点就是,不能发大水的时候淹了,所以都建的比较高。

    杨元记得小的时候,他们家里还从水井里挑水喝,因为院里地势太高,打不出压水井。

    回到家,老妈已经做好饭了,正在往桌上端。老爸在院子里给镰刀装新的手柄。

    “小元,过几天,你把你舅的那个农用三轮车开回来,已经过了白露了,眼看就要收秋。到时候开回来拉拉玉米。”杨妈见杨元回来了,顺嘴说了句。

    杨元还没搭话,杨爸回头道:“老开他舅的车做啥?年年开人家的。

    干脆今年咱也买个吧,也不贵,几千来块钱儿。还有元子平时养猪也用的着,每年光是买玉米料,租车钱就花多少呢!”

    杨妈:“怎么就不能用用了?他的车闲着也是闲着,一年也用不了几回,咱用用,油自己加,坏了给他修不就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