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梅庵种梅



    六祖慧能与肇庆也有不解之缘,城西的梅庵便留下了他的圣迹。

    且说六祖慧能在宝林寺弘法已三十多年了。

    一天,他踏着斜阳夕照在寺后走了一趟。

    轻风吹来,高大的菩提树上有几叶黄叶悠悠地飘落。

    六祖慧能弯腰捡起地面的一片黄叶,凝视好久,自我吟哦道:“呵,落叶归根,落叶归根!”便决定要起程返回新州。

    曹溪溪口,宝林寺所有和尚都穿戴整齐,到来替师父送行。

    六祖慧能身穿金红色袈裟,拄着锡杖,登上小舟。

    神会、法海与智常等另外五位僧人携着行囊,随后上船。

    六祖慧能深情地眺望着曹溪这使他佛业宏张的宝地,望着岸上挤得满满的弟子,吟哦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我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徒弟问:“师之法眼,何人传授?”

    六祖慧能答:“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说完与众弟子频频挥手作别。

    轻舟徐徐离岸,从曹溪两旁的李树林穿出,直入北江,顺流而下。

    江水碧绿如缎,两岸峭壁似削。蓝天寥廊,水鸟翱翔。

    眼前是美景无限,但六祖慧能眼帘浮现的却是人生走过的一幕幕:金台寺听经,到湖北东禅寺投奔五祖,夜得祖传圣衣金钵,及后躲藏怀集、四会十五年,直至复出后在韶州宝林寺大开“顿悟”法门,眨眼之间,又三十六年了。这长途跋涉的人生之路,何等的曲折,何等的艰辛!思前想后,六祖慧能止不住情思万千。

    轻舟在江面行了好多天,由北江顺水直下珠江,再溯流而上,从羚羊峡口转入西江时,已是残阳夕照,归帆点点。六祖慧能他们所乘的轻舟擦过古城端州,在城西一个码头泊定。

    天色已晚,江上风大浪大,六祖慧能决定先在城里歇息一晚。

    神会向六祖慧能道:“人说这里风景如画,我们何不趁隙上岸走走,浏览一下?”

    “好呀。”六祖能点头,于是他与神会登岸而去。

    他们离岸走了不远,来到了一个小山岗,见周围树木葱笼,归鸟啾鸣,但山岗上却是草木不长,在岗顶处孤零零地建有一座小小的庵堂,在暮色中孤清冷寂。

    慧能对徒弟神会说:“那是佛门圣地,我们去与住持倾谈一下佛理禅机。”

    神会:“今晚江中风高浪急,我们索性到那庵堂去求宿吧。”

    慧能略思了一下,道:“好,我们就在这小庵里借一宿。”

    小庵的住持正在打坐参禅,听守门小和尚禀报说有外地僧人到来求宿,便速从蒲团站起,,快步出至大门口迎接。

    他见来者中有一老佛长髯飘皑,气宇非凡,心中嘀咕:“这是何方高僧呢?”

    神会上前来,恭敬地送上了佛家文谍。

    住持拆开一看,“哟,来人竟然是禅宗六祖!”马上跪地叩拜:“不知师祖驾临,有失远迎,乞望恕谅。”

    住持领众僧人向六祖慧能叩拜之后,带着他们走上了小山岗。

    这小庵占地不多,只有几间低矮的青砖瓦房,跟法场宏大的宝林寺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住持将六祖慧能一行人迎进小厅里坐下。

    小僧捧着沏好的香茶。

    六祖慧能捧起茶杯,置于嘴巴,呷了一口,感到口感甚差,不禁皱起了眉头,低头望着杯子,在晃动的松脂灯下,见里面的茶水异常浑浊,有如黄汤一样。

    住持看到慧能这副表情,推知他之所想,直言问道:“师祖,这茶的泥味太重,是吗?”

    六祖慧能点头:“是呀。如此浑浊之水,怎能用来泡茶呢?”

    住持脸上露出无奈之色:“在我们这小庵里,僧人平日煮饭与饮食都是用西江水的。如今西江是洪水期,上游冲带下来的泥沙太多,我们将挑回来的江水放到水池中静置很久,即使打过明矾,但那些泥沙亦不能完全沉淀下来。”

    “唉,长年累月饮用这么浑浊的江水,可真是苦了你们,”禅宗六祖不解地问,“你们这里山碧水清,钟灵毓秀,为何不在庵里打井取水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